社群,简单来说即是一群人的集合,他们有明显且共同的社交属性(共同爱好,共同偶像抑或共同的家乡等等)。而社群运营就是将这些群体成员以一定纽带联系起来,增加成员之间的共同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使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的组织。高效地运营一个社群就要通过增强互动性,策划高质量的活动,并搭建格局统一框架完善的管理团队,让参与感玩起来,制定一个长期有效的社群发展规划以及完善的群规,保持开放利他的心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优势推广,利用好粉丝经济,学会去中心化打造社群领袖,并始终保持传达社群的核心价值观。
著名人类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教授提出过“150定律”, 即著名的“邓巴数字”。该定律指出,人们可能拥有150名好友,甚至更多社交网站的“好友”,但只维持与现实生活中大约150个人的“内部圈子”。而“内部圈子”好友在此理论中指一年至少联系一次的人。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社交的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所以,要让技术提升你的人际关系的质量,而不是变得越来越扁平和肤浅。
社群运营作为运营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常社群运营会让一系列的活动辅以推进,而目的就是社群运营建设中占比较高的用户拉新,那么社群的载体都有哪些呢,常用的群形式有QQ群、微信群、YY群、钉钉等。通过把用户“圈养”起来,再通过多种多样的运营活动,将用户标签化,哪些是精准用户,哪些是潜力用户,哪些是需要淘汰的用户。
小米创立之初,就定位于“走群众路线”。小米主要通过三个方式聚集粉丝:利用微博获取新用户;利用论坛维护用户;利用微信。同时,小米还有同城会、米粉节等活动,增加用户粘性和参与度。而星巴克借助Facebook和Twitter进行推广宣传新产品,运用贴合热点的广告和主题标签。此外,星巴克还曾与Foursquare合作,推出抗艾滋慈善活动,顾客到星巴克消费,并在Foursquare上打卡,星巴克会捐出1美元。两家企业运营了不同的社群运营方式,但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未来社群会不断壮大,从一个群组生成另一个群组,而每个群组之间会信息同步、会有互动,互推,资源对接和互补,从而打破信息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