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相劝: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道德经》第14章,讲的是“道纪”。
“道纪”书中翻译为“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但我个人学习的感受,这一章讲的是“道体”和“道的作用”。
“道体”可以简单理解成道长什么样子。什么样子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意思应该是指超越我们感官的一种存在。
“道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文中的一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让自己最感兴趣的。可以简单理解为:把握运用早就存在的规律,来指导当下的工作和生活。
我们都知道学习很重要,那么学习为什么很重要呢?学习的东西中,是哪些东西更好地帮助了我们呢?我觉得应该是类似于规律和本质的一些东西。
你看,“知道”,知道知道,就是提醒我们通过学习和思考,要知晓“道”。知道不是I know,而是I know the way!是我知道了应该如何去做,这个“应该”是,包含的就是事物的规律。
我们为什么要“知道”?
因为,“执古之道”,才能“以御今之有”。
“古之道”,并不是古老的、老旧的道,是自古就有、自古至今被验证过的规律。
现在我们是学习的当下的知识多,但很少学习“古之道”,也就是重要的规律和智慧了。
今人多喜“实有”,对于超越感官存在的东西,或因思考的痛苦,或因周期的漫长,或因对感官的不充分满足,距离越来越远。
今人也多喜“具体”,因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甚至自己可以部分程度地去左右和掌握,因而获得存在感甚至优越感。但对于相对抽象相对系统相对“笼统”(不是贬义词)的事物,不愿意去费脑筋,也不喜欢接触。
因此,游戏和小视频深受喜爱,既不费脑子,又有满意的感官刺激和享受,还可以找到强烈的存在感。
比读书强多了。
即使对于“性命攸关”的自身健康而言,去健身房也是比学习、研究、思考之后控制饮食、睡眠和修身养性,更让人喜欢和容易接受。
听说还有人讲什么“精气神”,你拿出来让我看看?
大道无形。
谁让你无形呢?所以我们就不喜欢你。
你看我们多聪明,
形丑了我们都可以“美颜”。
都21世纪20年代了,还在讲“道”,
腐朽,落后......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此三者不可致诘2,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3,其下不昧4,绳绳兮5不可名,复归于无物6。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7。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8。能知古始9,是谓道纪10。
导读
本章是描述道体的,老子说“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既没有形体,也没有颜色和声音,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超越了人类一切感觉知觉,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认识,是一个超验的存在体。
注释
1 夷、希、微:这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握的“道”。
2 致诘(jié):究诘,追究。
3 皦(jiǎo):光明。
4 昧:阴暗。
5 绳绳兮:形容纷纭不绝。
6 复归于无物:与第十六章“复归其根”的意思相同。复归,即还原。无物,不是一无所有,是指不具任何形象的实存体,“无”是相对于我们的感官来说的,任何感官都不能知觉它(“道”),所以用“无”字形容它的不可见。
7 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8 有:与第一章的“有”不同,这里的“有”不是老子的专有名词,而指具体的事物。
9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
10 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译文
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可究诘,它是浑然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作“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追随它,看不见它的后面。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叫作道的规律。
——饶宗颐《中信国学大典·老子》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做商业用途。
从学到习·知行合一
学习学习,边学边习
习比学更重要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