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瑜伽,大家谈得最多的词汇,恐怕就是“连接”二字了。是的,这是一个神奇而令人感动的词汇。无论是与自己的身体和内心连接,还是与其他人的内心连接,或是与动植物连接,与周围环境中的一桌一椅连接,这会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状态。
连接,看起来是种抽象而难以理解的状态。因为与以上一切事物的连接,似乎都是以一种看不见的形式。到底是什么,把两个原本可以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呢?那根看不见的线,到底是什么呢?
我觉得,连接,或许是两者通过在相同或相近的频率之下共振,而实现的。当我看见一只猫,想与它互动交流,我感觉自己会不由自主的蹲下身,与它同一视平线,然后,看着它,张开双臂,或者递上猫粮、逗猫棒等等。然而,与陌生的猫狗、甚至孩子,想要成功的与它们连接,最重要的不是食物和玩具,而是能够蹲下身与它们/他们平等的四目相对,以及带着一颗想要真诚沟通和连接的心。
这种类似的态度,似乎也适合与植物的交流。当一颗无精打采的植物在面前时,把它视为一个与我同样平等的生命,尝试在心中与它对话、感动身受,给它浇灌和喷水,为它修剪和抚摸枝叶,可以找到一种强烈的连接感,在这种连接的状态之下呵护着它,它也能很快的恢复茁壮的生长。
也许,所谓的连接,需要的就是非常真诚的态度、敞开的心、和对于对方平等的尊重。无论对方是孩子、动植物,还是桌椅板凳这些看似没有生命的物品。也许,只有带着一种真诚而谦卑的态度,才能发出与对方相近频率的振动,实现与对方的连接。正如阿斯汤加的创始人Guruji在《yoga mala》中,对瑜伽八支第二支niyama(精进)中的shaucha (洁净)做的如下解释:
“内在的洁净,指的是把万物都视为自己的朋友,以亲善的态度(maitri)对待人事物。我们要怀抱着宽容的心,把一切视为朋友,在万物中看见神的光彩,把万物视为神,就是内在的洁净。”——Sri K. Pattabhi Jois
然而,与孩子、动植物和物品连接,似乎容易;与成人连接,尤其是与亲密之人连接,却仿佛难上加难。坦诚和敞开,说起来容易,可真的实践起来,却会感觉自己在无形之中,不由自主地穿上了自我保护与防备的外衣,而对方似乎也是不由自主地带上、或不愿卸下那副并不像他/她的面具。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宁愿躲在虚伪的防备之后,也不愿放下,轻松自然的敞开与真诚的连接呢?
或许是惯性使然。也许是因为曾经被误解、被忽略、被遗弃、被欺骗而受伤,即便内心感受到了相近的频率,内心深处依然放不开、仅仅攥着那一丝怀疑与恐惧——无论我有多丑多老,有多无趣多失败,我是否依然能获得无条件的包容与爱?
对于孩子、动植物与物品,我们不用担心他们会给予我们任何的要求与评判,因为他们给予的,似乎都是无条件的爱。而对于成人、对于亲密的人,似乎就不同了。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觉得,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而为了获得有条件的爱,我们也就因此不由自主地披上了防备的外衣与面具?
也许,还是应该从源头下手。不要对任何人抱有要求与期待,先学会给予自己无条件的爱,无论我有多丑多老、多无趣多失败,我都无条件的爱自己,我都对于此刻的我无比的满足。也许,只有学会先给予自己无条件的爱,才知道如何给予别人无条件的爱。
也许,只有先学会与自己的连接,才能与他人更好的连接。
“爱并不是去获得连结,而是在扩及一切生命的复杂关系网络里,看清楚我们已经是连结的。爱乃是领悟到‘不分彼此’——我们都是由同样的本质构成的,在同一星球上随着时间推移,面对同样的问题,怀抱同样的希望与恐惧。爱是核心的连结,无关乎肤色、年龄、性别、外貌或金钱。”
“我们就是那份爱。我们就是爱的生命力,也是爱的表达、呈现及载具。”
——《脉轮全书》第四脉轮: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