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旧闻:跳蚤市场随想(三)

对,这是随想的第三篇儿,前两篇还没发:就是这么颠三倒四!这是一篇三年前的流水账,哈哈!

又因为琐事,下午去了趟老城,跳蚤市场换成了食品专场。去了首饰作坊弄了点杂事。老板是个温和而较真的人,很认真,领悟到,要尊重别人的时间,大家都不易,生活不易,应该给认真做事的人支付价值。【今日补记:哦!这个花了时间金钱的戒指几次加粗、断裂、修补,最终因为手指变细,不知哪天不知所踪,彻底丢了,像极了一个人荒诞的一生。】

回来的公交车上,想到今天上午听到的法语广播节目,只是听懂在讨论莫里哀的作品,提及了莎士比亚和伏尔泰。这是法国人守旧又为自己的文化而坚持并骄傲的一面,现在的广播还会讨论这样非娱乐而富有文化深度的节目。很赞赏,虽然我听不懂多少。最近学习法语很有动力,也对法语有了一些些感觉,这就让我生出来一种热爱。比如,作为一个中国人,热爱自己的汉语,不需要太多理由,只需要唐诗宋词,就足够足够了。法语也让我有了这么一点点感觉,这样的热爱。突然有一种自我的感受,不知道对错,但是于我自己而言,是真切的。从自己读过的法国书籍和思想而言,法国人的思维是奔逸浪漫但是又带着忧郁的深思,很悠长又深邃。他们似乎总是带着感性、不否认排斥直觉、带着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激情去思索、求索,但是他们也很理性很逻辑,并且用理性去回应自己的那份感受。这和德国人的抽象、架构、体系化、宏大、逻辑通畅不同。而英语的世界中,培根像孟子一样的论证方式,也很可爱。法国人构建的思想,与中国先秦哲学思想一样,都不用理性去排斥感性,不用客观否定主观,而是探究、解答、回应:不管是入世的儒家还是出世的到家,他们都“不远人”,而是亲人,看到人、回应人。这一点,法语文化跟中国先秦文化很像。哲学思想未必要用学术专著来表达,可以是散文、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说、戏剧,未必是千篇一律的学术文章或专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