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我是喜欢静的。
时常在周末或假日,一杯清茶,半日静坐,或抄经,或读书,不觉暮色四合。正所谓懒出户庭消永日,花开花落不知年。偶尔一生渺远的鸡啼或犬吠,方知在这人世间。
喜欢吴门画派的静。被吴中山水、吴侬软语浸润着的画家,在静寂中,对世间事泊然无着染,保持着灵魂的本真。在静寂中,与水底行云自在游。在静寂中,得永恒之生命精神。我曾多次临摹文徵明的《落花诗册》《草堂十志》和《琴赋》,徒有其形,始终写不出其清和闲适之趣。文徵明一生澹泊,从容,与世无争,他活了89岁,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一方面得益于苏州这一地理环境的滋养,另一方面,和他生平对道禅哲学和儒家哲学有较深的浸染不无关系。
明代艺术家陈继儒,对,就是写《小窗幽记》那位先生,曾打过这样的比方:“笔之用以月计,墨之用以岁计,砚之用以世计。笔最锐,墨次之,砚钝者也。岂非钝者寿,而锐者夭乎?笔最动,墨次之,砚者静也。岂非静者寿,而动者夭乎?于是得养生焉。以钝为体,以静为用,唯其然,是以能永年。”用笔、墨、砚来比喻人生境界,实在妙绝。和笔墨打了一辈子交道,直到临终前还在捻管的文徵明恐怕是深谙此道吧。
2014年初冬,在苏州拙政园东南一角,我看到了文徵明亲手栽种的紫藤。抚摸着这株虬曲盘旋的紫藤,隔了四百多年的光阴,我似乎读懂了文徵明生命颐养的工夫。抱朴守拙,归根曰静。静和拙,才是安顿生命之道。
前年,我终于独自去了趟扬州。在何园南边,我邂逅了片石山房。相传片石山房的假山石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之手,现在可算是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了”。山体虽小,有巍峨绵延之势。水流虽细,却似短非断,有奔腾跳跃之姿。在片石山房入口,我请人帮忙留了影。也去了个园。个园取为一枝竹的意思,一支竹是大乾坤。流连在园林,游人如织,我却觉得异常安静。我们欣赏一个园林,看的不仅是它的景致,还包括看它与自己心灵的关系,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幅心灵的图画。我们觉得眼前的景不仅可行可望,更是可居可游。
景在心中。静在心中。我们的心与之同游。
闲来听音乐。最近迷上了张维良。这个出生于苏州的音乐家,他的音乐能让人入静,让时间凝固,让心灵由躁动归于平静。
在张维良的乐声中,在这亘古自由丰富的宁静里,我写下了这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