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周的链接中,听到很多父母抱怨跟孩子没法沟通。可是了解后发现,家长们是误把质问当聊天了。
比如,有些父母比较严厉,或者自己比较忙,他们跟孩子说的话往往是这样的: “功课写完了没?”“琴练了吗?”“这回考试考了多少分?”除此就没别的柔软些的话可说了。
父母这样问话,关注的多是孩子做事的结果。对话通常以问句的形式开始,一旦孩子的回答是否定的,就会以一番斥责终结谈话。
父母向孩子问这种话,自己觉得是对孩子的督促和管教,尤其亲子共处时间少的话,更希望把握有限的时间好好“管教”孩子。但这种问话在孩子听来却是极其枯燥又冷漠的。
孩子会认为:父母对我的关注是有条件的,他们只在乎我的“成功”,根本不在乎我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长此以往,不仅亲子关系会变得疏远,孩子的自我建构也会遇到很大的问题,这种教养条件下长大的孩子,要么变得逆反,要么害怕失败,怯于尝试新鲜事物。
要改善这一局面,我的建议是,多问感受,不问结果。
比如:“功课还顺利吗?我看你似乎刚才有些烦呢?”“你觉得哪些课程比较有意思?”“你最喜欢弹哪一首曲子?我很想听一听呢!”
这样的问话方式更关注孩子个人的感受、喜好,大人是以蹲下来的姿势进行倾听的。孩子会觉得:我是被看见的、被理解的、被爱着的。如此,孩子自身就会充满力量,能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