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那么多育儿书,有关于情绪管理的、右脑开发的、成长期的等等,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孙瑞雪的《爱与自由》,很多问题少年,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家庭没有创造一个爱与自由的环境,亲子之间缺乏彼此的信任与尊重,导致孩子的情绪问题与性格的偏差。“爱与自由”是育儿的基石,好比盖房子的根基一样,打不牢以后就是父母的头疼事。如果在该有的阶段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发展需求,那么日后父母需要加倍的奉还。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在孩子出生时看到这句话充满了疑惑,那时的我认为孩子必须通过父母的指导才能走的更好。一路走来孩子已经四岁,在陪伴的过程中,让我体会到更深的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是帮助孩子成为自由、乐观、有独立人格的人,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经历。
这本书略读,很多内容与其它育儿书籍大相径庭。就像“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育儿也是一样的,成功的育儿经验吸引来的是这些关键词:爱、尊重、自由。所以当发现孩子让自己很头大时,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在这几方面做的不够好。
这本书的几个观念值得反思:
1、知觉能力。理性是人类文化内化而致的,幼稚才是人类在自然中真实的状态。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大科学家,他们的成就不是因为书读得多,而是他们保持着敏感的知觉能力和对事物盎然的兴趣。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鼓励对自然的兴趣,愿意自己去探索新鲜事物是很重要的。
这句话如果从心理学观点,就是人的潜意识与直觉对人的影响。一直保持一种直觉的、丰富的、没有归类、没有定义的幼稚世界,对成年人来说已是望尘莫及。
家长需要做的是给孩子接受有关自然形体、色彩、质感的刺激,尤其是艺术方面,例如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的启蒙,发展孩子的潜意识与直觉力,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才能:色彩、结构、音乐和记忆。
2、三种假定:一、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二、人与人之间是有爱、互助的,使孩子拥有美好的心灵;三、帮助孩子建立这样的假定:他自己是可爱的。
孩子从小抱有对世界的美好、对人的美好以及认为自己是可爱的,这样的人一直生活在快乐里,生活在自我肯定中,能不幸福吗?即使以后遇到挫折,也会很快走出来,因为他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3、当家长以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时,阻止孩子犯错误,同时也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的权利。
4、帮助孩子建立内心规则。就是小时候少用父母的规则约束他,让他自己慢慢地在成人的过程中,在外面的世界建立起内心的规则系统。
5、情绪传递。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从对外部世界的逐步探索中进行的,开始的时候战战兢兢,担忧害怕是一种常态,需要父母不停的鼓励来维持他对外部世界的适应、兴趣和努力,这本是孩子心里、情绪、行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父母用紧张的心态观察孩子,看到的问题其实是父母自己的问题。更可怕的是要求孩子被迫认同,父母的不良情绪被孩子认同,孩子会认为不良情绪是正常的。
6、给孩子的礼物—感恩、敬畏、宽容。
孩子的问题,也被定义为成长的问题。家长需要等待孩子慢慢长大。容忍慢。我们不需要孩子急切证明什么,慢,我们才不会错过和孩子相伴的美好时光。
这是2017年所读的第7本书:李子勋《家庭成就孩子》,也是亲子全脑教育GTD的第9讲:家庭与孩子的关系。
2017年我的读书目标是:50+5+3并写读书笔记(中文50本、英文5本原著、3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