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釜山行,没有妖魔鬼怪,没有丧尸,只有收获。
“山行”这个题目唐朝杜牧用过,那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出自那首《山行》。我没有附庸风雅的想法,一闭眼想到这个词,那就它了,管它别人是否用过,虽然我承认我们学过的、经历过的所有事情都会在未来的某天映照出来。
丑时入睡,卯时起床,睡了不足四个小时,倒也不困。山居一夜,山风微凉,早起醒来告诉自己,秋天到了。吃罢丰盛的早餐,大家收拾停当,出发,往山上去。
昨日我聊了半天登山,今日似乎终于成行,不过我们谁也没提“登山”这词,所以算不算得登山,见仁见智。我们的目的从来只有一个,拜访那棵1200年的老松树。
许是昨日下过雨的缘故,小路上水流成溪,我们又是下行,走得快了些,鞋子无一幸免,都全湿。不过天气大好,晴空万里,云层很淡,无风时阳光晒得脖子生疼,有风时又是一阵秋凉,山里的天气真是说不出的痛快,爱憎分明、非黑即白。
路上有人工开凿的瀑布,下去摸一摸,透心凉。回来后我听说这都是山泉水,可以直饮,追悔莫及。
一行十几人,有的装备齐全,有的随随便便,但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住到山里不登山也就罢了,山道还是要走一走的,也不枉到此一遭。大家走的时候低头看路,走到风景独特的地方就停下来照几张,但大家从不盲目,都明白出来还是玩个意境,不是为了照几张好看的照片回去吹牛。我想起来古代有访山寻仙的传说,不知道当我们走上某条不知名的小路时,会不会惊动了山上的老神仙。这里有一首诗特别适合,《寻隐者不遇》。只不过我们这次寻的是古树,它就在那里,我们一直盯着它,它跑不了。
在上山的路上,我一直拿着手机照相,毕竟想要保存下来的影像记忆太多了。有燕子般大小的黑蝴蝶,有长长的花纹均匀的大虫,有忽然出现的草木稀疏的空当,我们可以一饱远处群山的眼福。
当我们真的来到老松树脚下,我却并没有想象中震撼。我以为它会像《树王》里描写的树王一样,然而看起来却是如此平常,纵然下面有树王牌位。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如假包换的松涛。山风袭来,松涛和鸣,如同海浪一般。我从前只听过树叶簌簌作响,没想到这山松的威力要强大得多。
再往前走,还有一棵六百年的松树,看的人明显少了。我想,如果树木有灵,它会不会嫉恨那棵更老的同类,它会不会也下毒害它?谁知道呢,反正现在它俩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赏松归来,我们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我却因此买了几斤野山桃,卖桃的大爷岁数着实不小,他背靠一架葫芦,不是山野村夫,而是仙风道骨。在景点遇到一位真正的村里人不容易,何况我还可以买他的桃,给我一次感恩的机会,我哪里还有理由划价?相遇就是缘分,明年即便再来,也断不会遇到他了。用十块钱买一段珍藏的回忆,值!
我看到葫芦架上垂着的大葫芦,各种不知名的花,最后走下了满是泥泞、布满苔藓的山间小路。然后机缘巧合,两台观光车在等我们,一拍即合,先去水库,再回农家院。举目远眺,越过重重青山,我望见整洁漂亮的郭家沟,看见了清澈见底的绿水,然后我们打道回府,我们终究没了走回去的勇气。
在回来的路上,观光车极速行驶、风驰电掣,前所未有的通透袭来,山里的风真凉。
山行,将近三个小时,几张照片,一兜桃子。这是收获吗?当然是,客观存在啊。哪怕我以后删了照片,吃了桃子,这一段山行之旅还是完全地融入到了生命之中,成为我的一部分,以后会时时想起。你问我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说不上来,但我会记住很多瞬间,这些瞬间都是仪式感的一部分,令我不能忘怀。
末了又想起一首诗,王维的《山居秋暝》,真所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没想到我们与古人在这里相遇。时空交错,山居的日子总是差不多,穿越千年,历经沧桑,我们来到山里,行着山路,传来遥远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