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爷爷的生日,老爸也特地嘱咐我记得打个电话。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终究也没说什么。
我看了一下时间,才上午10点左右,还是晚一点打吧,我心里默默的说。
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总是习惯性的推迟。自己有好久没给家里人联系了,具体什么时候开始不联系的,说实在的我也不清楚。
有时候关系从需要走向淡漠,总有原因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年轻的我们,总是对父母亲人有太多的期待,似乎一点都不了解成年人的世界。
只是期待那一分的爱,希望他们告诉自己是值得拥有爱的。可是中国人大多数的爱像大山一样沉寂,特别是经历过物质贫瘠的那个年代,爱是个多么奢侈的字眼。
为什么有些人如此简单就拥有爱了呢?为什么有些需要拼尽全力才索求那一点的爱?再或者终其一生不得爱,独苦一人呢?
在父辈们的世界里,伴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开始回味情感的美好。可依旧如大山一样等待着子女的电话,而作为子女的我们,会想为何几年了都没主动联系过我们呢?
独自在外漂泊,就好像没有一个家一样。只是越来不愿意跟所谓的家人交流了。
偶尔遇到开明一点的父母,聊到这里,则会笑着说,“哪有长辈给晚辈联系的啊。”
是啊,有些固有的观念不容易改变,特别是对爱的执念。你从来不说,我以为你不需要。可在我眼里,以为你不曾在意这些。
习惯了把那份爱藏在心里,习惯不去表达,习惯了沉默,那份如大山一样静寂的爱也暗自叹息着。
跟妈聊到爷爷的生日,说给爷爷奶奶买了两套保暖内衣,码数也不知道买大买小了。
不知不觉妈轻快的嗓音似乎有点沙哑,语气也有一丝责怪,“就买一套就好了,干嘛买两套。你又没上班在怀孕期,看家里人都没给你打过电话。”说完陈年往事就像机关枪一样涌过来了。
“过去的过去了,不就买两套衣服,又不要多少钱。”我则安慰她说。“听我的,只买一套。”她有点下命令的说。
其实我是理解她的,过去还没来的及和解。毕竟过去亏欠的太多了,可施暴的人轻飘飘的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真正的心痛是什么呢?尽管亲人伤害了我们,可是他们始终不说一句抱歉。太过于轻飘飘的,就好像以前的伤害没有发生过。
妈跟我说,自从怀了我,婆婆从来就没有帮过她。更不谈做月子怎么对待的,那时候她背着我在田里干农活。
苦难似乎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了,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可以体会。听多了,不免有点像祥林嫂一样,最开始可能会有一丝同情,感叹一句,“命真苦啊!多好的人。”
慢慢的故事越嚼越烂,没有一点滋味。而亲人们说,“过去的过去了。”
依旧是那句老话,时间冲淡了一切,都是轻飘飘的。
大概七点左右,我给爷爷打了电话,跟我说家里请了两桌,蛮热闹的。后面是奶奶接的,说衣服收到了,很欢喜。还责怪我买的多了,也不经常跟家里联系。
最后还是依旧嘱咐我,“不要跟你爸爸怄气了,你知道吗?昨天有个远嫁的女儿回来了,想到你我哭了好久。”
或许上天对我是幸运的,还没经历生离死别。而奶奶是真切的体会了,可这份感情却有种说不出来的沉重。
“我知道了,昨天还有给他联系的。”我淡淡的说,似乎对往事平静了很多。
“对对对,这样就好了,他毕竟是你爸。过去的就过去了。”
亲人们总是可以简单的原谅自己的错误,曾经就这样过去了。一次次的包容,一次次的纵容,仿佛永远可以站在道德高处。
比如那句“再怎样,他也是你爸。”我知道他是我爸,对子女的不负责,只是因为他也不会爱,他也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吗?
那谁又是牺牲品呢?为何要这样的沉重,若可以好好沟通,互相可以理解一点,我想就没那么沉重了。
成年人的世界总会多一份沉重,是我们把太多藏在心里,若向自己心爱的人表达自己的爱与苦恼,心里也会多一分欢喜吧。
如今的我们渐渐的也变成了所谓的成年人,明白了爱与责任。愿所有成年人的世界明亮一些,知道怎么沟通,知道怎么爱自己。
余生还很长,好好爱自己,好好爱家人,生活是用来享受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