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十一年,孩子不认识父亲。想来寂寞两边人。
外面下着雨,豆大的雨点密布天空,风四处呼啸。我还是骑车去了新华书店,回来时多了季羡林的 «怀念母亲»。
母亲谁都有,所以对母亲的感情谁都会有体会和感受。或深或浅,或浓或淡,因自身经历而不同。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他没有写对母亲的抱怨和指责,但我的心却为他难过:那么小的孩子离开父母,寄人篱下,怎会不痛苦,怎会不孤独,身心受创,情感压抑。十一二岁时,他父亲去世。
做母亲的,哪怕只有一口气,只有一口吃的,也是要护着孩子的。就算自己没本事,要靠亲戚,自己也定是要跟着去,做牛做马,守在孩子身边。自己呆在农村过日子,这算怎么回事呢?过去的妇女在自立自强的方面大概是不提倡的,要孩子出人头地,要他衣锦还乡,母亲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这孩子得有多大压力,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寂寞。这样的沉重人生好让人心疼。这也是天将降大任吧!
这是季老的命运。才华是一种天赋。上天给了他语言的本领,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不是一般的毅力和才情,平常人很难做到的。但也给了他情感的缺失,伴其一生。
在那个时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屈辱,于是,中国传统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外国的月亮才更圆,至少在婚姻上是如此。有了孩子却讨厌包办的婚姻,这是当时多少文人的心里的真切感受,旧婚姻的妻子孩子是束缚。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身处其中想要超脱不受影响那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吧!如果不读那么多书,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日子过的还顺心快乐些。自由恋爱又怎样,现在没包办了,离婚的也更多了。时光流转,对错难断。
季老的儿子跟他分别十一年,好不容易相见,应该父慈子孝,家庭和睦。可惜人生是按照既定的命运走的,没有得到爱的人也不太会给与爱。
季老的妻子,没有丈夫在身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没有抱怨,默默付出。同为女性,养孩子不易呀!尤其是在这样的境遇下。她的苦和累,女性更有体会,也会更同情于她。怎么就不能去哄哄他呢?男人是禁不住哄的。女人可以坚强如山,在苦难面前负重前行;但也要柔弱,在男人面前真情相求。
是她心里有负担,所以也无法让感情更进一步吗?她知道他嫌弃她没文化,她若是读了书,识了字,说不定文采更胜呢?那些读了些书看了些洋文的文人们,看不起瞧不上这些家庭妇女,买菜洗衣做饭这些他们鄙视,最大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不买菜做饭,自己试试,天天做饭买菜什么滋味,做个一年半载,在来说说这些女子厉不厉害,你佩不佩服。这些日常里藏着的是人生最大的学问。现在又有多少年轻女人婚后烧菜给家人吃?
这样想想,知识分子下乡太应该了,为你生儿育女为你吃喝忙碌你还瞧不上,心里不感激,太安逸了,不懂人间烟火的艰辛。到乡下去体会一下劳动的汗水。可到底,还是女人对自己失了自信。
愿人间家庭和睦,事业发展。
只有事业,没有真心和你分享的人,终究孤单,所有的奋斗没有意义。
只有家庭,没有事业,贫困的生活家徒四壁,哪有幸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