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朋友是开淘宝公司的,赚了一些小钱。有一天,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这样的动态:从此之后要富(用钱堆)你,下面配了她女儿一人独自玩耍的照片。不知为什么,看到这个动态,心里有些淒淒然。
他们一家三口相处的常态是这样的:不用工作的时候,夫妻二人人手一台手机斜躺在沙发上,低头在自我的世界中不停地刷着手机,留女儿独自一人在旁玩耍,一幅无比和谐的画面。各玩各的,互不相扰。
时间长了,小女孩自己待不住,想要爸妈陪着一起玩,然后兴高采烈满腔热情一路碎步小跑,到妈妈怀里求抱抱,指着旁边的玩具想要妈妈一起去玩,妈妈嫌麻烦一把把她抱到玩具区域内,留下女孩让她自己玩,美其名曰:学会自己独立。
有时想跟爸妈亲近的愿望实在强烈,加之开口说话晚,就大哭大闹,摔东西,大吼以求得父母的关注,父母没有积极地回应她,嘴上却是责备脾气大,不听话,还说出“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带有恐吓的言词。小女孩通红的小脸蛋,憋屈地嘟着小嘴,小小的心灵世界定是有无限的委屈无处申诉吧。
一个三岁不到的小孩,早早地被割断与父母亲近的机会。试问,在最需要学习亲近,培养亲密关系的年纪,却被远远地推开,是不是孤独开始的源头?
孤独是现代人普遍的通病,孤独背后我们所看不见的灵魂,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办公司里新来一个00后的小伙子,除了工作时间要面对电脑,其它空闲时间全程抱牢手机,低头沉浸在虚幻的世界里。不修边幅,头发邋里邋遢,脚上一双脏拖鞋,每天一副颓废的形态出现在办公室,完全没有一点属于年轻人该有的朝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对他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然而,他说的一番话让我很诧异。
有次跟他闲聊时,问及他父母的工作,他用一种很讥讽的语调,耸耸肩道:“说真的,我也不知道我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
“你不是跟他们一直住在一起吗?”我疑惑地问他。
“我只知道我妈妈经常要出差,具体做什么我不清楚。我与他们很少交流。”他无奈地回答我。
我看他神情里有些落寞,还带着深深的无奈。与他聊天过程中,他总是有意无意地低着头作害羞状没直视过我。
另一个98年的同事曾与我说,自己从小由奶奶抚养长大,父母在外务工,有了小小成就。如今踏入社会,搬到与父母同住,却不懂得如何跟他们相处,父母对他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儿时,做的事情哪哪都要挑刺。
跟朋友出去玩,父母批评说不着家;在家待着,父母又说怎么不出去走走。面对这种断层式的相处模式,弄得他很不适应,对事情的看法永远谈不到一块,每天下班回到家就是把门一关,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拼装高达,尽量避免与父母有所交流。总在一个被否定的环境生存,矛盾容易升级。
很多家庭条件不怎么宽裕的孩子,孩童时代都极少有与父母相处的机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人都在为了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而拼搏。
因此失去了许多应有的陪伴时间,孩子也失去了许多应有的学习机会。
本来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我们从小就应学习的一项技能。这个过程需循序渐进,很多孩子呢,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已失去了这个学习环境,早早地被迫进入自我面对,这种自我状态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不愿再与这个世界有所交流,不再倾诉,不再分享,走向一个自我封闭的孤独里。
低头族越来越多,形色匆匆,可能连自己要追求什么也不知道。
在任何一种关系中,无论处在何时何地,在一起时,放下手机,多些耐心,全心全意,好好陪伴,好好倾听,好好爱。对于在孩童时代的子女更应如此。
物质条件相对优渥的今天,更缺的是一起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