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01
前几天和朋友通电话,朋友说,她斗志昂扬的在新公司工作了四个月后决定:辞职换工作。我已记不清这是她换的第几份工作了,每一次都是踌躇满志的开始,然后垂头丧气的结束。
我问她这次又是为什么,她说,公司新来了一位同事,没有多少真才实学,但巧舌如簧,擅长搬弄是非,加之又是老板的亲戚,大家都让着几分。可她实在是看不过眼,索性眼不见心不烦,走人。
昨天晚上见到她才知道,她想离开公司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工作方面的事情让她压力太大,总感觉自己能力不够,完成不了,与其到时被公司炒,还不如自己辞职拿回点面子。
她接着说,如果有个什么速成培训机构就好了,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直击重点,让她踏上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虽说不是第一次听朋友抱怨了,但每次抱怨的内容都大抵相似:
“他们那么成功,还不是有个有钱的爹啊。”
“我出身不好,不能拼爹也没法拼妈。”
“升职加薪的都是有背景的,我没有这个能力,没办法啊。”
“我自身的条件就这样,我能有什么办法啊。”
对于身处的现状,我们常常会怪罪于时运。在这种自身的无力感中,离想要的幸福和成功越来越远…
02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1967年做了一项实验。
他先把一只狗关进一个笼子里,在这个笼子里,狗无处可逃。然后对狗施加电击,强度能够让狗痛苦但又不至于伤身。
结果,狗开始时拼命挣扎,想逃出笼子。但努力了一小会后,发现无能为力,便完全放弃了。
然后,塞利格曼又把狗放进了另一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一边有电击一边没有。
塞利格曼启动电击后,发现狗一直趴在地上,接受电击的痛苦,在这个原本极易逃脱的环境里,狗连试一下的愿望都没有。
塞利格曼将这种放弃称为“习得性无助”: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绝望,不过是一种想当然的认知和积习,它只缘于我们内心,而非完全是因为环境。
突然想起顾城的一首诗: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这首诗像极了我们很多人的写照,还没开始,我们就宣布了事情的结束:我不会、我不懂、我不行、我无能为力。
有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绝望,其实是自己选择了放弃,我们所认为的无能为力,不过是一种典型的“习得性无助”,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真的不行,而是相信了自己不行。于是,我们被困在了自我意识的笼子里,内在的力量之火也就这样熄灭了,开始不想为之努力但求寻找捷径了。
的确有很多人都想走捷径,隔壁邻居这次国庆长假也走了个“捷径”。因为假期遇上前方堵车,为了节约时间,就跟着前面的车上了另外一条小路。结果太多的车辆都有相同的想法,大家都汇聚在这条小路上,这边的路况反而更混乱,想走的捷径变成了弯路。
那么对于想在某个领域有所突破或是成就的我们,到底有没有捷径可循呢?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在《异类》中带我们走进了成功人士的世界,意外揭开一连串令人惊异的统计结果,并且提出了“1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不管是科学家、哲学家、作家、画家、音乐家还是运动员等等,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都经过了至少1万个小时的专业训练。如果每天训练6小时,一周训练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8年。连达·芬奇、莫扎特这种神童都不例外。
换句话说,成功从来没有捷径。
03
王羲之先生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年幼时的王献之问他:
“我的字再写上三五年,也足够好了吧?”
王羲之先生指着院里的大水缸说:
“等你把十八缸水练完,写字才有点骨架子。”
少年王献之倔劲儿上来了,一写就是五年。
王羲之先生看到他写的“大”字,嫌上紧下松,于是加了一点,变成“太”字,然后就走开了。
王献之拿去给母亲看,母亲看完叹口气说:
“我儿写字两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
尽管如此,王献之并不曾放弃,依旧苦练,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书法史上“二王”之称。
所以,一个人的心用在哪里,最终是看得见的。哪怕短暂的时间内看不到,年深月久,持续努力之后的光鲜亮丽就会慢慢呈现出来。
日本设计大师山本耀司先生说过一段名言: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
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我要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是的,通常我们已经知道了通往成功的路径,可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无法坚持下去呢?
04
有一个人,晚上正在他的小屋里睡觉,突然房间里充满了光,上帝向他显现。主跟他说,要交给他一个任务。主带他到屋门口的一块大岩石前,让他要用尽全力去推那块大岩石。于是,日复一日,他遵命而行。从日出到日落。每一天,他就用肩膀顶着那粗糙的大岩石,用尽全力地推啊推。就这样,过了好多年。
每天晚上,他满带疲乏,全身酸痛地回到他的小屋里,觉得又是徒劳无获的一天。因为他表现出有些气馁,魔王撒旦决定在他软弱的心思里播下怀疑的种子:“你已经推这块岩石很久了,可它还是纹丝不动啊。”
就这样,魔王撒旦让他感到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是一个失败者。这些想法使得他更加气馁和沮丧。
撒旦又进一步建议:“何必在这件事上全力以赴呢?反正已经在花时间做的,只需要做做样子,小力一点去推就足够了。”
这个疲乏的人就计划照此而行,但还是决定先向上帝祷告,把他的疑问带到主面前弄清楚。
“主啊,”他说:“我已经在您的事工上劳力很长时间了,我全力以赴来做您所要求我做的事。但是,尽管如此,那个岩石还是纹丝不动,什么地方错了?为什么我会这样失败呢?”
主满怀慈爱的回答说:“我告诉你,你的任务是尽你的全力去推那岩石,你照此而行了。可我从来没有说过让你推动那块岩石,你的任务只是推。
现在你来到我面前,尽了全力却感到一无所获。但事实上真是这样吗?看看你自己吧,你的双臂健壮而有力,你的背晒成古铜色,何等强壮;你的手因为长期的推压而起了老茧,你的大腿已经变得非常结实。因着这一切,你已经成熟许多,你的能力已经远超当初的你。
推岩石,是借此磨练你的信心,信靠我的智慧,而不是依靠自己的聪明。你要做的就是推岩石,而不是去推动那块岩石,因为,那是我的事情。”
有没有很熟悉的感觉,是否能在推石头的那个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呢?
当我们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信心满满,走过一段便开始动摇。当初的新奇欢喜被看不到尽头的漫漫长路所替代,开始失去信心,开始怀疑方向,开始质疑身边的一切人事物境。一心想要到快速达终点的急切让我们忽略了这个过程中自己点点滴滴的变化与进步,正悄悄地摧毁着所有的坚强,也忘记了“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椅,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为栋梁”的道理。
于是,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只看见远方,却没善待人生的每一次遇见;我们崇尚在未来获得快乐,却忽视了当下的细微感动。
于是,在各种声音的诱惑中、在人生跌宕的浮躁中遗落了自己当初的梦想。我们最需要的,不是他人的给予,而是自己的帮助。
生活中的我们每天都推着自己人生中的“磐石”,工作上的困难重重、生活里的忍耐包容、相处中的人情世态,还有生命中突如其来的无法预料。纵然有时已经用尽全力,可“磐石”看上去依旧纹丝不动。但我们渐渐学会接纳和宽容、反省和改过,练就了耐受力,激发了承载力。
人生中的每一块石头实则都是一份恩典,在力推的过程中或许会产生愤怒、带来恐惧、伤心绝望。而这些生活的挫折、生命的困顿,都是我们人生的转机,都将成为我们通往内心、增强内在、储备能量、走向光明的机会。
05
杨绛先生说: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仍记得有位朋友和我说初次看到这句话时的那种震荡心灵的冲击。感觉第一次有一句话可以把自己形容的那么透彻——不读书、不思考、不打磨、不锤炼,每天幻想着自己能如何成名,如何一夜暴富。这句话让自己一下子清醒了,没有扎实的积累,怎么能站得稳、走得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