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几十许,我们只是乐呵呵的,看着身边的一切都感觉那么的滑稽,也相信自己能很好的融入这个圈子;如今当下,早已没有往昔的锋芒,渐渐收敛了自己的一切,包括脾气性格,慢慢的疏远了一些人,不是因为不重要,是觉得没有必要。
曾经的一首歌,一部曲,一个电视或者电影情节,当初都会觉得很舒服,因为喜欢这个人或者这个题材;如今在翻开昔日的画面,总觉得心里压抑,嗓子发痒,鼻子发酸,不是不爱了,也不是不喜欢了,也许,我们都长大了,太多的太多的,总让人拾起又放下,放下又拾起。
很多动听的歌曲,我们在听歌的时候,听到的,不仅仅是歌词,还听到了我们自己的经历、情感。也因为这样,才让歌曲表达出来的意象更为丰富。像刘若英的《后来》,像李宗盛的《山丘》,都是这一类典型的“初闻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听曲中曲。
曲中轻忆梦中人,梦醒时分叹红尘。
曲终人散梦已醒,何处再寻梦中人。
梦中合唱凤求凰,梦醒独奏离别赋。
即知曲人存于梦,何故执于曲外人。
多少痴梦多少等,难诉痴情曲中人。
一萧一页红尘事,一弦一曲了人生。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悟曲中意。
不愿再做曲中人,奈何越听越沉沦。
曲中曲,人中人,曲散人终离,曲终人散早成空。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