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 跟随孩子 这一章。 游戏力的重点是在跟随孩子和主导孩子之间,取得一种微妙的平衡。这一章主要讲如何跟随孩子,你会在阅读中,找到自己,找到孩子,获得共鸣和启发.
1.只说“好啊!”或许你是可以放下架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游戏的大人,但是我们也常常觉得自己有必要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或者把我们的知识当做建议给他们,但其实这些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下一章就是如何在必要时引导孩子)。他们有时必须靠自己去发现,我们提供支持和鼓励,就是最好的帮助。当然,我要让孩子明白规则和界限,孩子需要在大人的监督和帮助下练习做决定,直到他们能够自主为止。我们可以用一些委婉的方式表达,比如孩子提出一个无知的想法,试试热情的回答:“很酷,我们来试试吧!”他反而会说:“不行,那太危险了”但前提是要对他们提出的游戏建议直接肯定的回答“好啊”,要知道,“好啊!”传达的基本态度是接纳而非拒绝、赞成而非反对。
2.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游戏是孩子向我们诉说生活的方式,因此,玩他们想玩的游戏,用他们希望的方式玩,就是我们真正聆听孩子的方式。书中有一段叙述我特别有同感:“陪孩子游戏时,我们可能是在我们经过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后,很想休息。可是他们需要我们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就像聆听时需要积极的专注一样。”后面会提到大人的自我调整,但是游戏中,我们越是让孩子主导,他们越可能尝试新鲜事物。
3.注意安全,但不用过度担心。书中建议,我们首先要吧真正的危险和自己的恐惧区别开来,对于安全问题,我们大都是过度焦虑。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停下来,帮助他们想一下后果,而不是跳进去代替他们判断可能性或危险性。我们有时就是要找到不确定性带来的喜悦,特别是在跟随孩子的时候!
4.预留“游戏时光”。我们知道,蓄满的杯子,激发着孩子们的自信, 滋养着与我们的联结。“游戏时光”就是最佳的方式,他的形式很简单,就是预留一两个小时的时间,甚至15分钟也可以,作为大人的我们必须不受干扰、注意力专一的陪伴孩子游戏,并完全由他们主导。科恩认为,“游戏时光”是游戏力的加强版,所加强的是更多热情、更多参与,更多对亲密和自信的认同,更接受孩子感受的态度,更愿意把自己的情绪放在一旁,更活泼和兴奋的进行游戏。当然,你在这段时间不能拿手机、做饭、打瞌睡。科恩列举了很多“游戏时光”的案例,都在告诉我们:养育工作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有很多充满乐趣的游戏机会可以蓄满杯子,提供安慰,抚平创伤,分享温柔时光。
5.花些时间调整自己。因为“游戏时光”执行起来要比想像困难一些,所以作者才会专门写这一点。我们集中注意力建立联结,保持热情,把专注点放在孩子身上,偶尔推迟自己的工作或晚餐,这些并不容易。但是我们多少需要对自己一点强迫,长远看来,即使我们做的不如自己所期望的好,他仍然对孩子及我们的关系产生好的影响,坚持一段时间以后,我们会做得越来越好,所以克服“懒惰情绪”,去和孩子一起游戏吧!
6.让孩子主导游戏。科恩用一个案例,来说明如何让孩子主导游戏,以及让孩子来主导所带来的效果。罗伯特是个幼儿园的问题少年,不受小朋友欢迎。科恩想通过“控制跑步”的游戏和他联结(向左跑 向右跑 快一点 慢一点),想通过游戏来约束情绪冲动,而在实际操作中罗伯特却指挥科恩,想主导游戏,作者心心念念想要玩“角色置换”的经典游戏——“假如我想当你的朋友,可是你不想当我的朋友”却总是被打断,罗伯特总是给科恩发出新的指令,终于在游戏中,他关上门,科恩请求进去,罗伯特大叫:“不行,你不行进来,我不喜欢你”而这时正是科恩的游戏契机,他置换了角色,让自己成为那个不要跟我做朋友的人,科恩于是马上扮演哀求着,求罗伯特让他进去,让她跟自己做朋友就行了。他们之间的游戏之所以能进展到这个关键主题,完全是科恩跟随了罗伯特。真正的跟随孩子,或许,他能在生活中获得积极改变。
这一章写的真的很棒,我们常常明白自己有时教育方式不对,依照社会暗示和成长经验来解释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自己有时焦虑,但又不知从何下手,即使是看了文章,听了讲座,由于不成体系,声东击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屡屡以失败告终。然后又陷入了新一轮的焦虑中。我觉得,不断学习当然是好事,但前提是必须要肯放开你的手脚,让你的声调具有变化,也让你的脸活泼起来,让你的身体充满热情,。如果在玩抛球,那么捡球时就要跑起来,不要慢腾腾懒洋洋的,用关怀、欢迎、支持的态度,抵消自己的负面情绪,要知道,一旦孩子在你这里玩的开心,他们通常不会再苛求你分分秒秒的关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