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甲说:“你知道你现在的问题在哪吗?没创意、没想法、没积极的工作态度,还有……”
乙答:“我有给出想法啊,但是你们这个不喜欢,那个不喜欢,又定不下来,那还不如你们给我你们要的东西,我直接执行就好了……”
甲喊:“你的想法就没结合实际,瞎拼凑,那我请你来干什么?我不是请个机器人……”
场景二:
A说:“我们公司问题太多了。公司制度定得太细太死,领导太多,工作方式和流程不对,弄得我们都很累。”
B说:“现在的你们都怎么了?一个个到点就走,不积极负责任地完成手里的工作,工作能力也不提升,你们要是在这样,接连丢项目,直接走人好了”
这样的场景最近常常听见。
这样的“对话”结束后,就是双方情绪的各种不爽
但是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实际上,这样的对话根本就不是在“解决问题”,甚至都没有发现问题的所在。
最近刚翻看了《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这本书,两个美国人写的。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我并不觉得我马上就能精准地发现问题,然后轻松地解决问题。
但确给我提了个醒:
任何参与解决问题的人如果不能就问题达成共识,那么多半很难真正解决问题。
所以书里首先强调了,什么是问题?
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这个定义多半能达成共识。
从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找到问题解决的两个方向:要么调整理想,要么改变现状。
不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你所认为的问题和对方所想的问题,是否一致?
不然更多的时候,双方站在自己对问题理解的角度上去解决问题,然后双方之间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新老问题双重叠加,那就真的进入“困难”模式了。
回到文章开头所讲到的两个“对话场景”,试着来理解一下双方的问题在哪?
1、问题参与者:甲(上司)、乙(下属)
2、双方期望的理想状态分别是:
甲——希望乙工作积极能力强
乙——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迅速地被接受
3、双方认为到的现状:
甲——乙没想法,没态度,工作在敷衍
乙——领导建议要求不明确,自己想法提了也没用
4、那么双方在这样对话中,可能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在我看来,不管哪一方提到的这些都可能是潜在在背后实质问题的一种表象。背后的实质问题可能是:
如何让公司的作品能高质量地呈现出来?
如果这个问题能获得双方的认可,那么就能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之道。
不过请大家稍微注意一点,我在上一单提到的这个“实质问题”的时候,用了“可能”一词。那是因为作者深刻地指出了一点“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但“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另外,书里还提到了不少,比如说“不要仓促下结论,但也不要抛弃第一印象”,比如说“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法作为定位问题的方法”等等。
这本书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就是“如果想得到不用的解决方案,该怎样变换问题的表述方式?”
比如说“你知道你现在的问题在哪吗?”和“你需要我做些什么来更好地完成这个项目?”,不同的问题,可能获得不一样的结果。
对了,你有多久没好好地读一本书了?
���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