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ILI
读大学之前,我从来不吃牛肉粉。
常德的人们早餐吃上一碗热热的米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从小学到高中,那似乎成了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独独不吃牛肉粉,我总觉得那有腥味儿,而我不接受任何有腥味儿的肉类。
在父母送我去学校的前一天,我吃了人生中第一碗麻辣牛肉粉。大概是因为要去外省念书,真正意义上要离开熟悉的家乡,突然很想尝试一下比其他臊子的粉都要贵大家都爱吃的粉到底是什么味道?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常德最闻名的是是常德牛肉粉,常德牛肉粉中最出名的是津市牛肉粉。
父亲和我去县城取火车票,我便在镇上一家粉店里吃到了这碗粉,他经常在这一带吃所以知道哪家味道最好。
他是常年在外做苦工的人,在工地上吸入了多少灰受了多少伤我无法想象,只知道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日日夜夜的劳作,才换来了供我读书的血汗钱。他在几十层的高空上在三十多度的夏天中午热得中暑,他在所有人都在熟睡的深夜依旧汗流浃背地打着混凝土模板,他亲手建造了一栋又一栋的高楼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父亲说话声音特别大,带着农村人固有的粗犷耿直,他爱炫耀自己的摩托车已经跑了多少公里,爱说县城每条的大街小巷他都一清二楚,爱大着嗓门让我教他怎么用手机上网。我并不喜欢他这样,在叛逆期最强的曾经我甚至觉得那活像一个小丑。
但是时间让我明白这是他几十年养成的生活习性,改不了。我与父亲的交流向来不多,从高中时候我开始知道,他爱我的方式与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一样,但一样是为了我,他只是用一种更为沉默内敛的方式,不善表达出来。
阿姨很快就下好了粉,撒上一点葱末,淋上一勺麻辣牛肉,足实得很。那碗粉看起来特别美味,牛肉和汤汁的颜色让人食欲大振。
实际上也是真的很好吃。虽然照片拍得很粗糙,我却默默保存了这几年。
那是我吃过的第一碗牛肉粉,也是迄今为止难以忘记的牛肉粉,似乎还是我和父亲第一次一起在外面吃早餐。我几乎没有和父亲一起吃早餐的机会,他天不亮就要上工,平时我在学校,放假回家我起床时候他早已经离开,往往半夜才回,有时候我连续几天都没见着他,只有那一堆沾满水泥的衣服证明他回来过。母亲也会起得很早为他做早饭,一是为了省钱,二是包子馒头一碗粥的早餐满足不了一个劳动者一上午所需要的体力。
从那之后,我爱上了这代表家乡的牛肉粉。大学寒暑假回家,还没到家会先在镇上吃上一碗,去学校之前也要依依不舍地来一碗,这几年来已经成了一个习惯,而且每次都去那家店。
大学也走过了一些城市,也看到了很多家常德牛肉粉招牌的店子,原来不知不觉间常德牛肉粉的名气越来越大,传播到了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南昌火车站附近,在岳阳,在长沙,在武汉,在南京,在三亚。那时候,自己会不自觉的带上自豪感:我就是常德的,我们那儿的粉是最好吃的。大一时候学校附近有一家“湖南牛肉粉”,可惜还没等我去吃就换了店名,变成“福建海鲜馄饨”。大二时候学校的新食堂里有一家“知粉”,第一次就迫不及待地点了“正宗湖南牛肉粉”,然而并谈不上正宗,沾染了太多当地的口味。
我走过的那些路里,藏着我的故事和我爱的人,正如每次看到这样的店铺,我都会想起和父亲一起吃过的那碗牛肉粉,想起父亲母亲,想起家乡。
小时候总想走出去看更高更远的天地,真正离开了家其实还是会怀念曾经无忧无虑在家的日子,和父母相伴的日子,讲着方言吃着正宗牛肉粉的日子。父母总是希望毕业后我能回家乡,安于一隅,平定安稳,曾经的我总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渴望大都市里的摸爬滚打。现在慢慢竟然觉得回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常德其实也挺好的,人大半辈子都漂泊在外,留下父母在家孤独守望,不能尽孝何尝不是人生一大遗憾呢?
最忆不过一碗牛肉粉,最深不过一段思乡情。我在异乡想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