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两三天了,一直想写点什么,但终究以微弱的境界不敢去点评什么,长安三万里,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个不同的三万里,中国人的文化中总是充满了苦难,充满了意难平,也正是意难平的苦难,造就了这么多的辉煌,
所以,长安三万里的遗憾到底是什么?高适蹉跎半生,却只能暮年得志,家世显赫,却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打拼,数度出山求取功名,却最终只能困在梁园,高适像极了普通大众,普通大众却远远不及高适。李白潇洒肆意,空有大鹏之志,巅峰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却在后来政治站队中把自己走向了毁灭,明明已自诩出道,看破这世间红尘,却又极想入世博取功名,最终的释然,轻舟已过万重山是普通大众一生的释然,一生所求只不过万物皆空。少年杜甫惬意灵动她的成名在安史之乱后,只剩下了对盛唐的怀念,空有一身爱国之志,杜甫是忧国忧民的典型,是历史的缩影,上至屈原下至谭嗣同,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使命,使他无法放下对国对民的情怀,李白如此,杜甫亦如此,但最终只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无奈。远在长安的皇帝,永远不知道哥舒翰宁死不降,“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同样的画面,张自忠将军也给我们上演过,非不能生,但求以死明志耳,胡人反叛,但哥舒翰有他胡人的气节。裴十二是一个女子,文不输李白,武不输高适,只因女子之身报国无门,封建社会这样例子数不胜数,可岂止封建社会,每个时代都有意难平的无门,这天下间的捷径,岂是为寒门所开,世间终有这么多文武双全的人不得志。
所以,长安三万里的感动是什么?片子真长,将近三个小时,长到身边小朋友们已经坐不住,片子又很短,短到装不下李白、高适以及盛唐几十年的灿烂。李白对着高适大喊,“赵客缦胡缨,吴钩霜明月,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首诗,二十年前,就是照着你的模样写的,在李白的心中,高适就是那个仗剑天涯的侠客,是那个烈火追风的少年,从云梦初遇,到黄鹤楼相约。李白和高适,已不再只是简简单单的书中诗人,更成为了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他们的身上找到自身的影子。他们从前半场鲜衣怒马少年郎与烈火烹油极尽繁华的盛唐,后半场前途困窘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万里河山。 将进酒将整个片子推向了高潮,实则满载着无限的悲凉,当一个个熟悉的历史人物相继出现,又相继离开,看的是家国情怀,叹的是世事无常,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里越发显得卑微,盛唐有多少感动我们已无法言说,万里一孤城,满城白发兵,安西铁军全军向死的悲壮又有多少人知晓。
高适说,诗在,黄鹤楼就在,即使黄鹤楼不在了,可我们对于黄鹤楼的记忆还在,历史传承给我们的精神还在。我们心疼盛唐的诗人,心疼他们的不得志和人间彷徨,可是,如果没有他们来人间一趟,这灿烂的中国文化该有多少遗憾。幻灭也许是另一种恩赐,在这种恩赐中,王维从“系马高楼垂柳边”的少年意气,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平静超脱。杜甫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苦凄凉,升华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豁达悲悯。中华文明,灿若星河,也许这璀璨繁星就是为了奠定这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而来,他们让我们知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让我们记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傲骨,记得“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悲壮。
是的,诗在,长安就在。诗在,中华民族的灵魂就在,这浩然正气,充沛苍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