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三年了,你当年的大学圈还有多少人依然留在你的生活里?
换过工作许久后,当时的同事圈还有多少人仍然在这个圈圈?
有时候,翻翻朋友圈,看到一个好久没出现过的人,想起来我跟TA曾经那么熟呢!?
有没有发现,我们常常这样非常默契地互相遗忘。
但是,也有节奏不协调的时候。
一场聚会过后,组织活动(请吃饭)的小伙伴把我叫到一边,困惑的问我:“今天气氛有什么不对吗?”
我想了下,好像也没什么不对呀!
经过解释,我才明白他的意思。
他是在原部门全员微信群里发布消息的,提前一周说,还是有几个人没有来,而有几位甚至直接没有做任何回复或反应;二来,16个人中来了的八位伙伴在吃晚饭之后非常默契地各自散去,并没有下午要继续一起玩的意思。
常年习惯“冷漠”的我面对如此热血天真的小伙伴,有一种鸡同鸭讲的鸿沟感。
大约两年前,我们这个年轻的、小而美的团队在公司诞生,庞大体系里一个新兴的小部门,专攻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像一个创业公司一样,那种感觉很多人是能体会的。这个微信群成员就是当时新兴小部门的同事们。
但是如今,当时的部门早已不存在,公司架构一再调整,被整合与独立出来交替发生;其次很多人已经离职许久,刚离职时也许还是有联系的,慢慢的好像大家就互相不知道对方的状况了。
小伙伴自己也是离职不久,这次聚会是作为告别和感谢。
我跟他说:“是你想得过于热情理想了,16个人里,始终没有任何反应的,到了活动当天才告知不能来的,说来就来了的,这就是三个不同的层次,这是你周围的人给你的反馈。”
按理说,回应一声是有必要的,以礼貌的角度。但是我依然认为那些没做回应的人并不是故意不礼貌。
有可能群消息淹没在了对方的手机聊天列表里,那就说明TA已经不关注这个群,也不在意这个圈了。
有可能对方觉得许久不联系,或者你已经离职,我们关系已经渐远,而你大概想请的是那些本来就跟你关系比较好的伙伴吧,于是自觉地没有来凑热闹。
到了当天才说不能来的,要么生活实在很忙,无暇顾及到最后才说明,要么只是保留与你之间最基本的礼貌,你已经不在他的生活重点区了,但介于曾经关系不错,于是选择礼貌地疏远。
为什么来的人都默契地各回各家,而没有继续一起玩的意愿?一来因为没有提前计划好下午玩什么,而来吃晚饭没有快速地提出下午玩什么的选项,大家一块耗下去就会尴尬了。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场景下,已经非常难以提出一个能够调动多数人的选项了。这么说吧,一群人紧密的时候随便一个选项都可以,一群人不再紧密的时候再富有魅力的选项也不太行。
我们都记得那个经典的比喻,生活就像一辆公交车,容量只有那么大,有时候会爆满,也有时候空旷只有一两人,随时可能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有自己的内心向往和生活轨迹。两支轨迹的偶然交叉或者偶尔并行都是缘分,而我们终将与多数人分离和各自远去。
成年以后,我们周围密切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我们互相需要,比如同事、合作伙伴、资源人脉;一种是我们互相吸引,比如知己、闺蜜,比如那种你愿意跟TA闲聊一下午TA也愿意跟你闲聊一下午的人,而你们无意的闲聊却具有思想的价值。只是这样的人非常难得。
至于其他的点赞之交、点头之交、前同事之交,请保持友好,但不要太在意。
我们面对这种不可避免的渐行渐远,就应该做一个保持热情和初心的公交车司机,来者迎接,去者目送,不攀附,不强留,不感叹人走茶凉,不忧伤世界孤独。
祝愿所有热诚的人永葆热诚,无论世界如何繁复快速运转,你依然能遇见阳光灿烂、春风十里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