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这本书是樊登老师的推荐,老师推荐这是一本“随便翻开一页从任何一个字读起,你就能够读进去”的书,关于佛法,自己也是心向往之,买回来也是欣然去读,读了一章,便放下了,或许是机缘不到,或许是缺少灵性,感觉读不动,读不懂了。跟随翎菲班班读书打卡的脚步几个月了,又重新读起来,还有些晦涩难懂,但这次坚持下来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希阿荣博堪布(其实也是第一次听这个名字)。这本书的文字优美,讲述的道理也是通俗易懂。
这本书讲了佛法的修炼。共有五部:珍宝人生;佛门;走出修行的误区;冬日札记;生命的依估。
珍宝人生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的文章。佛陀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苦苦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人人唯恐避之不及,谁也不会把它们误认为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亲近。
变苦是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比如相聚是快乐的,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相聚的快乐隐含着分离的痛苦;恋爱是快乐的,而相爱容易相守难,恋爱的快乐里隐含着争吵、猜忌、怨恨的痛苦。所以诸漏皆苦,所有的感受到最后都会演化为痛苦。
行苦就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指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种种烦恼束缚。普通人的生命皆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由人。
具体而言,人间的痛苦又分成八种,生、老、病、死这是不能够逃脱的,除此外,人们还会在不同条件下各自感受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怨憎会就是跟你仇恨的那个人这辈子一定会遇到;爱离别,你再爱的人都会跟你分开是迟早的事;不欲离就是你不想发生的事迟早会发生;求不得,你想得到的永远得不到,得到了,就不想要了,这就是人的普遍特征。
堪布告诉我们,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为什么呢?对痛苦的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承认痛苦是正常的,我们就能够集中精力去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当中。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拿大量的时间在愤懑、生气,会觉得为什么要对我这样,我不应该承受这样的东西。当你脑子里边不断想着这事对你不公平,这事不应该发生,你会发现你的大量精力耗费在了不接受痛苦这件事上。
但是当你知道了痛苦的发生是必然的,八苦还有三大类苦还存在于那个地方的,所以当它发生以后,它只是发生了,那么你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就好,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它就好了,而不要纠结在那个情绪里。这实际上是大幅减缓了我们的痛苦,因此了解痛苦不是为了让我们逃避它,而是直面它。你越直面它,痛苦就会变得越简单,而你整天希望它没有发生,它就会拼命纠缠你,会让你变的更加痛苦和纠结。
所以寂天菩萨讲过一句话,说问题如果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如果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这句话在互联网上现在很火因此了解痛苦,我们才能直面它,让它变的更简单,它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第二个主题叫做克服恐惧,为什么我们人会长期的恐惧?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对人的影响很大,他说人为什么会焦虑和恐惧?焦虑和恐惧的核心就是我们拒绝无常的发生。什么是无常?这个世界上的事是成、往、坏、灭,是不断变化的。这本书现在在这里,它过一段时间一定会没有,到最后这本书就消失掉了,这叫坏灭掉。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是无常的,你必然会变老,你的身体一定会变的越来越差,你最后一定会长皱纹,会走不动路这是一定的。那么明知道它一定会发生,但你心中拒绝它,你就会焦虑,会觉得难受,我怎么才能让自己变的更安全?
所以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以及外部的世界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这个误解就是知患为实。我们把这个患化的东西当成了一个实在的东西,万事万物都是依赖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的,因此不具有固有性和恒常性,固有性就是无我,不具有无常性就是无常。你并没有一个自信是你,这就是无我,我也未必在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这个叫无常。所以当我们不认识到无我和无常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误认为是无常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是因为那事发生了,这个无常发生了,所以让我觉得好痛苦,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你对无常的恐惧。
克服这种恐惧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面对无常,观察它,熟悉它你才会发现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不是只有自己在衰老,,生病,不是只有你在经历挫折没有安全感,所有的人都一样。熟悉无常能够令我们的内心真正放松和开阔,所以克服恐惧的方法是了解无常。
另外一个主题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身难得,佛法特别讲究强调人身难得。什么叫安乐呢?这本书告诉你放下执着就会安乐。那什么是执着,怎么才算是放下?说到底安乐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自己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其实痛苦消失就是快乐,如果人们能够像观察自己的皱纹一样熟悉自己心念活动的话,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
如果不把快乐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们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觉是可以延长和扩大的,好好体会这句话,不难发现很多人都把快乐寄托在外部世界,就是我们认为说我只有得到了这个我才快乐,只有我拥有了什么东西,我才快乐,这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快乐真的好少。而且你拥有的东西都是瞬息万变的,它分分钟就会不一样,就像你账户上的钱是会减少的,一会多了,一会少了,你因为它一会高兴一会生气,所以你的快乐在不断的消耗。
而事实上如果你的快乐不是建立在外部的这些东西上,你才会感到淡淡的喜悦,这种感觉就叫做轻安,轻安是所有修行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痛苦源自我执和发执,我我执就是对自己的执着,认为自己很重要,很强大,自己不能够被侵犯,法执是对周遭事物的执着。
所以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我们耗费一生的精力企图在自己和外界之间砌一道围墙的做法是徒劳的,你总是想把自己保护起来,也是徒劳的,这种徒劳带来的挫败感会让你变的更加不快乐。
所以注意观察你的各种情绪能够帮助你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对待负面情绪的方法既不是压制也不是发火把它发出来,这两种方法都会对你的身体产生很大的伤害。我们应该安住在这个情绪当中,然后把快乐寄托在往外求持之上,就会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所以不见得有钱人就比没钱人的快乐更多。
再一个主题是自律,堪布讲到修行其实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者获得某种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精神品质,也就是要关注到我们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的调整自身行为与其他众生感到安逸和快乐。什么叫慈悲?就是你的所作所为不要给这个世界其他人再造成伤害。
在这个基础上,你如果能再往前迈一步,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这就是悲心。虽然有时候我们表现的自私、冷酷。如果我们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必须做到自律。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就是我们讲的正念,所谓的想的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故意夸大,加重你的感受。负面情绪存在就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没有自律,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好处,自律不是压抑情感而是考虑他人的感受,我们的目的是不伤害。
佛法中的戒律大家认为是束缚,是你不能吃肉,饮酒,不近女色,不偷盗淫邪,其实戒律不是为了束缚你,而是为了保护你,为了使你给这个世界造成的伤害尽量减少。
有的人居无定所的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在豪华住宅里逃亡,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真正的皈依是一生的修行。
佛陀关于无常和因果的开始给了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希望,哪怕是最穷的目不识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并且无畏的接受无常,人们逃避无常,是因为他们以为无常只是人生的一种遭遇,只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就可以规避。无常不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
当你做一件事,如果你的心量放大到了把所有众生的安乐都考虑进来的时候,你就能够坦然的承受所有的辛苦和磨难。这就是皈依的意义。皈依佛法是需要胆识的。皈依不是为自己买保险,家里也有钱,这不够,还需要信佛,信佛能保证我的安全,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原因就是佛法不会承诺任何的安全感或者确定性,佛法实际上是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持续的觉察训练会让我们逐渐习惯对于生活这种不迎不拒的态度和做法。
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是能够摆脱整个社会的惯性,而最大的惯性是轮回的惯性。所以为什么修行有时候不能持续的改变我们的生活。生活就像我们手中的沙子,抓得越紧,流失的越快。
所以放松是修行的第一课,对你的生活放松一点,不要总想掌控一切,这时候你的心态就会变得更平和,更舒服,你才能够感受到一天天当中的快乐。
真正的出离不是到庙里出家才叫出离,真正的出离是愿意当下改变。佛教徒是什么,是那些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亲密相处有两个含义,一是诚实的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意识,观察自己身体意的所有活动。第二个就是柔和的对待自己,慈悲不仅仅是针对他人,也是针对我们自己的。并且首先是针对我们自己,当我们缺少对自己慈悲的时候,很难真正的对他人慈悲。所以你首先要学会对自己慈悲,你才能够真的对别人好,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你自己会有很多负面的东西,很多做错的东西时,依然不要忘了知足和感恩。做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你不放弃自己,你才不会放弃他人。如果你对自己的自私、贪婪、懒惰都不能够忍受,会觉得深深的自责,痛苦,那么你对别人出现这样的事便会很严厉的斥责。
所以要对自己宽容,对自己慈悲,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你才会学会体验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能力,你才会相信别人觉悟的能力。这都是由己及人的。所以愿诸众生永具安乐自己安乐的因,希望所有的众生都快乐这就是慈心。对自己感恩,对他人随喜。对自己作对,做错感恩;对他人随喜,他人做对了高兴叫喜乐。对一切欣然接受,自然平等的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所以这四个合起来叫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什么是布施?布施的精髓就是舍弃你的贪执,我特别想要这本书,不舍得丢掉。但是你学会布施的话就是有人要,你可以给他,对已有的东西不执着,没有的东西不希求,这就是不执着,叫放下。所以我们通过布施来破除自己的贪爱和执着。对已有的随时能够放弃,对没有的不再贪求内心满足,这就是最好的布施。
整本书告诉我们修行对于每个人来讲是次第而行的,是平凡而具体的,每天你在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是修行,就和我们吃饭睡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