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全:
今天有没有感觉舒服点?胃口怎么样?我这两天在参加学校的运动会,长久不锻炼,这猛一剧烈运动,身上哪哪儿都疼,这往后可要多运动了,然而我知道,过不了多久这又将成为一句空话,前几天看到一句扎心的话“那些年轻人,被疾病搞一搞就老实了”,说的真瓷实啊。
晚间,边洗澡边听书,听到《查令十字街84号》,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这一本。我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然而我觉得这本书的意图并不像影片所传达给我们的那样。
我们总习惯于把情感归类,殊不知人类的情感错综复杂,谁都不可能把全部情感倾注于一人。我们会有一生中最爱的人,也会有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当然还有人既非挚爱亦非至亲,依然愿意于危难之时倾力顾其周全。
因为电影的缘故,我们会以为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弗兰克和海莲长达二十年的通信是因为爱情。其实,这是一位何等节制的丈夫和一位嗜书如命的陌生姑娘的书信往来,若非要找出点爱情的蛛丝马迹,那就是弗兰克的最后一封信的落款“想你,弗兰克”,还有海莲的最后一封回信“如果你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替我献上一个吻,因为我亏欠良多。”远隔重洋,时局动荡,从未谋面,灵魂相遇,书信往来二十年,只在生命的终结之际说了一句“想你”和“替我献上一个吻”……
主播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不是孤独的灵魂”,这一句让我热泪盈眶。生命,何其奇妙,何其坚韧,又何其短暂,何其脆弱,我们还有何理由不活的精彩,自由……
从10月19日在QQ空间里看到你的求助信息到今天,一周多的时间,我几乎都处在一种奔赴赛场的精神状态,生怕我的懈怠留下什么遗憾,不敢多想。
大全,想想咱们同窗时并非亲密无间的朋友,别后近十年不见,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大家好久都不会打开的QQ,我们没有彼此的电话,微信。但是当我看到你有难,我的胸腔里升腾起一股热浪——“我要帮她!就现在!”
这个过程中所有质疑我的声音,都被我的耳朵果断屏蔽,我为什么如此坚决?一年前因为意外事故我失去一位重要的家人,使我明白——癌症是比意外好很多的死亡方式,至少生者与死者都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毕竟互相折磨过,分别也不会显得过于悲痛。既然你在倍受病痛折磨中都没有放弃生,我没有理由不帮你活!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募捐爱心贡献排行榜。
你前天告诉我这个榜的前十名(因为系统设置原因,只显示前十名),全是病友,病友家属,中小学同学,儿时玩伴,朋友,不知名者。还有许许多多没有显示出来的热心募捐者。大家要么自己尚且身处困境,要么有病魔缠身的家人,或者只是纯粹的同情,没有血缘,没有亲情的纽带,甚至算不上多么亲密的朋友,然而惺惺相惜,齐心协力于募捐,目前筹得八万多的善款,可以帮你维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便感慨这是何等的善良!
在我代你发出募捐以后,陆续收到了来自小学、高中同学,老师,以及大学同学,现在同事们的爱心和祝福,让我心里一直暖暖的,感激,感恩,愿这些可爱的人们余生多欢乐,凡事有神助!
就像《查令十字街84号》所传达给我们的讯息——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不是孤独的灵魂。
大全,记得我刚去单位工作的时候,早上偶尔晨练,遇到起早买菜的大娘,提着大兜的很沉重的蔬菜,我上前接过,一直送她到小区门口,老大娘一路上不停说着感谢的话,我对她说“大娘,真心帮助你的人为的不是你的感谢,而是希望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会被冷眼旁观……”我每一次在公交车上都会给老人让座,是希望如果有那么一天,我的父母也会被陌生人照顾的很好,你有没有过我的感受呢?
在刚开始帮你募捐的时候,你总是在跟我说谢谢,并且让我跟通过我的链接捐款的朋友们说感谢的话,我一句话回绝“你不需要满世界跑着说谢谢,爱心的本身是纯粹的,不求回报。”你赞同我的看法吗?
因为你的通透大气,我最近爱上了与你聊天,像是精神的微出轨。如果不是因为你的身体虚弱,怕你熬夜吃不消,我怕是要抓住你彻夜长谈了。
我问你害怕吗?你直言不讳“说不怕是假的,但是尽力了就没有遗憾,未来还有多久,我也不知道……还想要跟妈妈好好聊聊天,父母的恩情此生无以为报了。”我笑言“余生电量不足,余下的电准备做点什么?”你回答“捐献眼角膜,给每个家人写封信,其余的还没想好。”我能想象你答复我的时候心情应该是平静的,因为这是你反复想了很多遍的事情吧?什么时候开始给家人写信呢?想好了就早点开始吧。
姑娘,你真的是我见过最乐观,豁达,坚强的姑娘!若论生死,我们哪一个活着的人不都是将死之人,然而又有谁如你通透,看的开,你才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选择更加爱她的那一个。
大全,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除了父母亲人,还有朋友,还有因为募捐而链接起来的人们,你,并不孤单,一起加油!
老友:静
2017.10.28晚 于宛
朋友,你要想帮助她,或转发,或捐款,敬请点击蓝字(全晓平的网络募捐文):还想要再努力一下,还想要活下去
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我们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喜悦。这样的给予让施者和受者同时受益。由于施者的给予既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羞愧,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受者获得馈赠,却不会有心理负担。与此同时,施者会因自己行为的价值更加欣赏自己。——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