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63:从行露到海内存知己

吴剑


行露全文如下: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及其他送别诗很有代表性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另外还有几首送别诗,分别为: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行露一诗跟甘棠恰好相反,描写的都与诉讼相关,由此可见人的一生中,从古到今,总会遭遇三次诉讼。当人们赞美召公的德行的同时,也会有人大声控诉滥施冤狱。行露里面的女子不幸惹上了这样的官司,逼良为娼,破家灭门,常常有之。人作为生物意义上的存在,未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摆脱基因影响下生理的冲动。

而王勃的送别诗则是人类情感的另一重表达,离别总是痛苦的,只有失去才会体会当下的拥有,因此,对于离别后的时空穿越,并不是简单的天涯若比邻,而更多的是性情中人共沾巾。而情感的表达就会跟个人的感受紧密相连,如果说用浅层次的感受能够表达更高级的大脑思维活动,用景色映衬当事人的内在心情,就是将思维活动的外在显化。因此,设想一下未来人类思维全部数据化的终极体现就是不需要表达情感,因为一切都写在数据库当中,只需要调阅相关数据就知道当时的情况究竟是如何的,如果要将千万年人类的情感数据化,需要多么庞大的数据库和信息量,估计这种表达需要用超级数特定字段进行指代。

故事的演绎背后都是从个人到组织,再到区域,继而大范围社会性的指数增长和放大,只要拥有相应的机制和足够的传播能量,背后再有宗教、文化、经济甚至政治的力量推动,蝴蝶的翅膀终将挂起龙卷风。

放大个人欲望,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体生活,这是一个超级系统的具象化体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