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都挺好》完结了,这部说着“都挺好”的家庭伦理大剧,虽结局圆满,但是这圆满的背后,可有不少激烈的冲突和重大的矛盾,以至于在观看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让人不禁发出“到底是哪都挺好?”的疑问。
母亲强势,父亲窝囊,在苏母去世前,这个家庭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小女儿身上,面对母亲的冷落和哥哥的欺压,这个从小在逆境中成长的孩子,最终却长成了这个家中最好的样子。反观两个从小受到重视与偏爱的哥哥,老大明哲骄傲自负,用“太让我失望了”和“我是苏家的大哥”两句台词撑起了整场,张口指挥,却做行动上的矮子;老二明成暴躁无担当,啃老而不自知,甚至啃出了优越感。
这部剧的火爆,让“原生家庭”一词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每个孩子的性格里,都或多或少的藏着父母的影子,这是一个家庭给孩子留下的抹不去的痕迹,就连剧中恨着母亲的明玉,也曾在不经意间透出过母亲赵美兰的样子。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才能真的“都挺好”呢?不妨让我们从前人的故事中,寻找答案。
荧屏中的苏家男团,被网友们称为“苏家三渣男”,而古时,也有一个由父子组成的“男团”,他们,就是苏洵、苏轼和苏辙。
同样的姓氏,一样包含了父与子、兄与弟的元素,以前的“三苏男团”,却都是位列于“唐宋八大家”榜上的著名人才。
相比苏大强软弱怕事拒担责任,古时“三苏”中作为父亲的苏洵,虽然在年少时也曾喜好游荡不知上进,但不怕回头晚,就怕不回头的苏父,终在27岁后开始发奋读书。起步较晚的苏洵,在几次落榜后仍坚持读书,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带领孩子一起读书,自此也养成了苏家二子勤于读书的习惯,为后来成为一代大家铺好了路。
成就宋时“三苏”的,还少不了苏洵的妻子程氏的支持。家境富裕的程氏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通经史、有节气,善读书、识大义,是人们对这位苏母的评价。程氏初嫁与苏洵时,不仅是“程氏富,苏氏极贫”,苏洵还正处于“游荡不学”的阶段,对此程氏没有因悬殊的家世背景对苏洵施压,反而坚持勤俭持家,并在苏洵幡然悔悟后,一手担下家事以示支持。后来苏洵长期游学读书在外,程氏便兼主内外,担起了苏家兄弟的家庭教育大任,读书识字、德育教育一项不漏,对苏家兄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苏轼与苏辙的文学成就自不必多说,而二人的手足深情也常为人称道。苏辙说哥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称弟弟“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苏家两兄弟相互勉励的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
渣有三苏,成也有三苏,成就突出的宋时苏家,父亲在外打拼,母亲主内持家,这样的家庭组合其实并不少见,但如苏洵家一般,父子三人一起名垂青史的却并不多。这样的成就背后,除了读书的天分,还少不了家庭的熏陶。父母各司其职,互相理解,相互扶持的家庭氛围下,走出了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苏轼兄弟,父有文采,母有学识的家庭环境,更是兄弟二人文学成就的基石。
那,难道只有家庭和睦,父母均有才学的一家,才能到达“都挺好”的彼端? 家庭成员缺失,父母学识有限的家庭,难道就好不了了吗?“四大贤母”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这样。
位居“四大贤母”之首的,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之母仉(zhǎng)氏。孟母的丈夫名叫孟激,是名读书人。孟激早年为了光耀门楣而离开娇妻稚子外出游学求仕,后客死他乡。面对丧夫之痛,孟母没有选择改嫁,而是誓将孟子抚养成一个有用之人。
最初,孟母为了方便祭拜丈夫而选择了一处陵墓附近的居所,时间久了,孟母发现年幼的孟子竟模仿起附近的大人,学着丧葬的礼仪,扮演起葬礼、痛哭的样子。孟母没有一味地责备孩子不学好,而是发出“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的感叹,并马上离开这里搬去了集市居住。到了集市后,孟子又学起了附近杀猪宰羊的商户。孟母不累于搬迁,而是因不希望孩子成为市井之人,选择把家搬到了学宫附近。这里常有读书人来往,且行人多气韵高雅,举止从容,于是年幼的孟子也受到了影响,经常和周围的孩子一起聚集在大树下有模有样的学着揖让进退等礼仪,至此,孟母方觉“此吾所以处吾子也”,并就此住了下来,也传出了“孟母三迁”的佳话。
住所虽然定下来了,但年幼的孟子也少不了孩子贪玩本性,于是一段时间后便对学习产生了懈怠之情。在一次逃学后,孟母没有批评或责打孟子,而是默默的拿起一把剪刀,将自己辛苦织出的锦绢剪成了两段,年幼的孟子感到不解,孟母便解释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孟母形象的将“断织”喻为“辍学”,告诫了孟子做事半途而废的后果,年幼的孟子自此领悟,从此日夜勤学,终成“亚圣”。
相比丈夫功成名就的苏母程氏,孟母的遭遇在当时或许还更加常见。克勤克俭独自抚养幼子的孟母,为了培养孩子而放弃了改嫁,当时放弃的也许是自己更优质的生活和更明朗的未来。她在“放弃自己”后,没有将可能失去的一切加于孩子身上,紧盯着孩子读书学习,在发现孩子不学好时她没有用打骂怒其不争,反而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敏锐的发觉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并当机立断的选择改变;又不惜剪断自己辛苦织下的布,只为告诉孩子坚持的力量。孟母的伟大,不在于她将自己后置而把孩子放在首位,而是在面对孩子顽皮时加以理解并进行正向的疏导,将慎始、励志、敦品、勉学的品质,丝丝入扣、十年如一日的灌输,才终成就了孟子,自己成为了“贤母”之首。
四大贤母中的另外两位母亲,东晋著名大将军陶侃之母湛氏和北宋文豪欧阳修之母郑氏,也都是靠自己一人之力,培养出了栋梁之才,唱就了贤母的传奇故事。所以,即使没有完完整整的一家人,也能写下“都挺好”的故事。
家庭温馨和睦的氛围,是孩子自信乐观的秘密,这里的“和睦”相比夫妻恩爱,更多的还是家庭成员间平等的关系,和相互理解的态度。《都挺好》中一地鸡毛的苏家,从一开始就缺少了这份平等与宽容。
苏家的不平等,不只是“重男轻女”的养育方式,更是家庭成员间明显不对等的地位。
在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苏母,把大儿子苏明哲的成才放在首位,儿女吵架时,只有惊扰了大哥学习,她才马上站出来阻止,因为大哥,可是母亲眼中要撑起“苏家门面”的重要角色。
紧跟在苏明哲后面的,是老二苏明成。考不上大学可以买进学校,要找好工作可以花钱托关系,娶妻买房装修时卖房子也要支持,这也使长居苏家金字塔第二层的明成,最终成为了暴躁没担当的啃老达人。
到了本应在家中有一席管理地位的苏大强,他窝囊软弱,在家中甚至没有帮女儿夹一块肉的勇气,于是在苏母离世后,苏大强终于放飞了自我,作天作地,引发了不少矛盾。
小妹苏明玉在苏家一直处于金字塔的底端,本可以冲刺清华的她,却因为家里不愿意花钱而最终去了师范学院就读,虽然她后来在职场闯出了自己的天地,但童年的遭遇也一直是她揭不去的伤疤。
没有平等的苏家,也自然缺少了理解与宽容,大哥指责弟弟妹妹作为苏家人不够齐心又照顾不好老父,却无视了弟弟妹妹本身的处境;二哥说明玉是白眼狼,为养大自己的父母出钱养老该是理所当然,却不记得年少时妹妹曾在这个家里受到的欺压和积下的怨气;父亲苏大强过度释放,肆意将儿女本该平静的生活掀起波澜。这样的一家人,虽然在编剧的笔下最终走向了和谐,但现实中的“苏家男团”成员们,恐怕难有这样的大团圆结局了。
家该是每个人温暖的港湾,这里不必人人学识渊博,不需全家通晓古今,开放的心态和平等的关系,加上互相理解的态度,才是成就一个家庭“都挺好”的重要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