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开始要报名的时候,看到整个课程的时间要历时一个月,还是有点怂的,想想已经多久没有好好学点东西了呢?我也曾怀疑,需要占用这么久的业余时间,自己到底能不能坚持下来,还好最终我没放弃,现在回想起来经历过的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是一个成长蜕变的过程。
开始建群的时候还有些不适应,信息量太多,有些应接不暇,但也是随着这样的预热,素不相识的小伙伴也都有了印象。还记得开营仪式上我报名了才艺表演,看到前面小伙伴的精彩节目,我还在担心自己的水平欠佳,没想到小伙伴们都特别热情,都来鼓励我,称赞我,让我倍感温暖。
我是一个自认为做事认真的人,所以从开营第一天就要求自己要认真对待。一开始被看似复杂的课程规则搞的一脸懵,但当真正开始执行起来,还是清晰明确的,每一个环节组织者都想的很细致周到,达到了让大家既可以专心学习,又能充分交流的目的。
先来说说我的“不破不立”:
我要破的就是我对好声音的一些误区。
1.声音只有像百灵鸟一样才是好听。
过去,在我看来,只有那种银铃般的声音才是好声音,听到电台主播那种百灵鸟一样的声音,就特别想拥有。我们的授课老师莘茹老师,忻彤老师的声音都是我特别喜欢的。尽管周围人对我的声音都是肯定的,甚至于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位领导经常找我录制一些宣传稿件,当时只是觉得,就是因为我的普通话发音比较标准罢了。
是莘茹老师让我知道了,我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特的,除了百灵鸟,还有画眉鸟,还有喜鹊,要先学会爱上自己的声音。所以我不再纠结于单纯模仿好听的声音,而是注重每天的练声和练气,关注于自己的基本功,因为不论是朗读,还是配音,还是任何需要用声音表达的内容,都需要气息和吐字的支撑。
2.朗读就是读文字,听众听的是声音。
以前的我,不论读什么,都是平铺直叙的,读出来的文字干瘪无力,虽然在朗读散文和抒情文章的时候,会有意识的面带微笑(现在知道这是提笑肌,可以帮助打开口腔,让吐字更圆润报满),但是没有画面感,虽然自己觉得感情充沛,但是听众感受不到。
现在知道,听众听的并不完全是你的声音,同时他们也关注你的声音所传递的情感和内容,这其实也是声音有价值的一部分。所以,在朗读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对象感、画面感。对象感是你要有一个倾诉对象,每一句话都是有人在听的。画面感就是要言之有物,眼之所见尽可表达,如果语言脱离了画面就会显得空洞。这也是我在今后需要格外注意的。
再说说我的“野蛮生长”:
其实所谓的野蛮生长,是我在这里获得了各方面的成长,这其中包括《如何把一本书变成一场演讲》、《深入人心,做独具一格的朗读者》、《玩转配音的正确姿势》、《如何通过声音获得最大收益》这样一些对我来说既新奇又实用的课程,让我关注到了不一样的领域。声音不只是声音,它是一种载体,是一种媒介,是传达我们内心想法的渠道。所以不能单纯的只是塑造声音,还要打造更深层次的内容,让我的声音变得更有力量。
以前我是一个不善于语言表达的人,连微信都很少使用语音,尽管声音听上去还算悦耳,但我始终认为那只是普通话发音比较标准。通过学习我逐渐敢于在没有文稿的情况下,开口说,练习语言的组织能力。尽管在需要讲大段语音的时候,还是会感觉有些力不从心,语言没有逻辑,脑子里没有框架,但已经在改变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在这里我不仅获得了技能上的成长,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一群可爱又积极的小精灵伙伴,大家在“爱上自己的声音”这条路上携手同行,互相鼓励。自己的每一点改变,每一点进步都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认可,让我获得了自信。同时,我在他们身上也看到了一种力量,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芒,我喜欢这种氛围,它让我觉得生活里充满了阳光。
历时一个月的课程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这种学习的习惯和态度并不会戛然而止,我会始终带着空杯的心态,去践行学到的东西,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加深,让练习的成果能体现在实践中,最终实现真正的成长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