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遇见应该都是一种缘份。
就像我和简书。
二O一七年应该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年,大好的春光里我挥霍着大把的“业余”时间:下午在牌场,晚上在红包场,并且乐不思蜀。
到了初夏,即使到工地上也会寻找借口觅一处阴凉,在微信群里凑上一桌,厮杀一番。年轻时的誓言,理想,雄心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也过早地瘫睡在暮年的躺椅上。也就在这个时候,偶然间在朋友圈里,我看到了一个似曾熟悉的影子在面前掠过。当我清晰地找到他、并显示在我的微信名单里的时候,才知道昔日在一起办文学社的朋友,已是中国作协的会员了。我关闭了会话窗,我不想让朋友看见我似醉的面容,我更不想听到他的责问。
我们曾经在一起办油印小刊,一起去单位采访,一起参加县广播站通讯报道会议……几十年里,他依旧坚持着他的初心。我早就见异思迁,移情别恋了,当然最好的托词是为了生活。
我逃离了红包群,关闭了聊天群,进入了一个写作群。我重拾搁置了三十多年、早被岁月风干了墨水的笔,码起了所谓的文字。
无知到了极限,便会对所有的新鲜感觉好奇。
因为好奇,我在群主发的文章链接后面认识并下载了简书,这个时候是二O一七年的十一月份。
我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进了简书,感觉是进了一片大森林,站在森林的边缘,我能听到松涛,听到鸟鸣,听到阳光扑在树梢上地温暖回音。我找不到方向感,但没有失落感,因为自己就是一株小树苗啊,这大森林也是由无数株小树,小草,小花组成的。
在这片森林里,每种植物都是平等的,大家都在汲取营养,努力向上。
这是我初遇简书的感受。
入简书一个月后,我买了简书会员。我认可简书这个平台,我认可这里的氛围,觉得这里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写:吃的,玩的,晒照片的,书法的,绘画的,几乎涵盖了人世间所有的爱好。
简书确实有大森林般的包容。
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专题投稿,再向上的就是简书首页专题了。记得许多人得到首页的肯定后都兴奋不已,都要写几篇文章纪念一下,炫耀一下,回味一下,那表情仿佛上了大刊,那种激情如同现在得到简叔金手指的青睐。
前年的简书最为风平浪静,也是一片繁荣的景象。这年春天我向自己的交流小群推荐了简书。
我认为它值得推荐的理由最少有三条:1.它没设门坎,专业也好,草根也罢,只要你有兴趣,只要你愿意,都可以进来。2.简书无偿地给了你一个门面,一个展示自己天天写文发文(日更)的平台,也可以选择性地去欣赏别人的文章。它还贴心地给了你一个保险箱,假如你认为自己某天的文不好,就可以锁(设置隐私)起来,慢慢修改完再发出来。3.简书更适合初次写作的爱好者,它的人性化,平民化,还有适用性(随时修改,更正),都是在其他平台做不到的。
这样的平台哪里去找?
小群有十七人,在我的煽动下都下载了简书,用现在时髦的话叫入驻了简村。
我们在简书里默默耕耘,慢慢成长。每月我们都协商定一个写作目标,每月我都要做一次小结,给完成目标的予以红包奖励,虽然只有二十块。完成没完成的都很开心,快乐,自在。
后来,简书改革了,有了币,钻。大森林似乎一夜变了模样,有许多平常的树种一下冲上了天空,须得仰视;也有一向默默无闻的树种换上了华丽的外装,成为稀有;更有小草也发生了变异,变成贵族。
新政似乎让许多人变得不适,最明显的是阅读量一下降低了。辛苦写出的文章白送给人家看,也没人理睬,更不要说点赞了。
那不仅仅是赞啊,那是能量,那是钻,那是人情,更是,更是,更是面子。没有人随便将面子给一个陌生人,除非你的文能震撼到他的内心。
迷茫的我很幸运,在简书里认识了许多老师,认识了许多老乡,在这片大森林里没感到孤独。
去年七月,我在简书里认识了苏州的徐建平老师。通过他我去了甪直,又认识了简书“大咖”蒋坤元老师,还有各地赶来庆贺蒋老师新书发布会的文友。
蒋老师的几本书也是在简书里首发的啊!
甪直归来,我就静下心,读书,认真码自己的文。将自己曾经的疼,现在的愁,黑夜的悟,晴空下的乐,内心的孤独……像祥林嫂般一遍遍地唠叨出来。
其实在简书里还有许许多多认真写作的高手,他们不是名家,不是大咖,他们也不追求名利。但他们的文章有价值,接地气,有艺术,值得去阅读,去欣赏,去学习。
有时我在想,简书为什么不能让每个人的能量赞有200呢?什么热度的可以减半啊,这样点阅量不就提升起来了?当然我不懂这些。我相信这片大森林的护林员,他们不仅要防类似于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也会精心维护这片森林的茂盛。
因为遇见,所以感恩,因恩而爱,因爱而怨。但在有人选择退出的时候,我依旧坚持自己的日更,我用感恩的文字在默默地努力。
我不是大家,是一个辛勤的劳模。我相信这个大森林有明天,有阳光,有一片永不枯竭的葱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