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阳明经络同气的对应关系,第一个是腕对踝,手阳明经手腕处的阳溪穴,对应足阳明经脚踝处的解溪穴。
阳溪穴区域内出现的不适症状,比如酸麻胀痛冷热等,都可以按照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法则来对治。
比如右手腕阳溪穴处扭伤,可以右病左治,在左手腕阳溪穴附近求同气。也可以上病下治,在左足脚踝附近的解溪穴附近求同气,这两个地方都是阳明经,与患处同为阳明同气。
要注意的是,在足部求同气,右边的不适,原则上要求到对侧,也就是到左侧的脚踝附近求同气。反之亦然。
第二个对应是肘对膝,手阳明经肘关节处的曲池穴,对应足阳明经膝关节处的犊鼻穴。如果是犊鼻穴区域的不适,可在对应的曲池穴附近下针。
比如右膝盖犊鼻处疼痛,一般在左手肘部曲池穴附近求同气,这就是右病左治、下病上治。
第三个对应是肩对胯,手阳明经肩部的肩髃穴,对应胯部的髀关穴。
黄帝内针出于安全考虑,要求肘膝以上禁针,所以一般倒换到腕部或者踝部,也就是在阳溪穴或解溪穴附近求同气。
比如肩膀抬不起来,患处在左肩膀肩髃穴附近,按照阳明同气对应关系,应当在右侧肩膀肩髃穴附近,或者右侧胯部髀关穴附近求同气。
但是根据禁针要求,下焦倒换到上焦求同气,右侧肩髃穴倒换到右侧阳溪穴附近求同气,右侧胯部髀关穴倒换到解溪穴附近求同气。
三组对应关系,分别以阳溪穴、曲池穴、肩髃穴和解溪穴、犊鼻穴、髀关穴为参照点,给出了两条手足阳明的经线。
寻找阳明的同气,就是以这两条经线为基础。既可以按照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法则左右对侧求同气,又可以按照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法则上下交叉求同气。
如果不适区域不在穴位附近,而是在两个穴位连线的某个区间怎么办?像这种情况,可以在同气对应区域的同样位置求同气。
比如左手阳溪穴和曲池穴的三分之一处疼痛,可以在对侧右手的阳溪穴和曲池穴三分之一处求同气,也可在右足解溪穴和犊鼻穴的三分之一处求同气。
如果四肢皆有症状,怎么来求同气呢?通过阴阳倒换的办法来解决。
比如,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左右腕关节阳溪及左右踝关节解溪处疼痛不适,按阳明同气对应关系应在肩部或胯部求同气,但是肘膝以上禁针。
那么,按照阴阳倒换原则,可以到腕踝区域求同气,然而黄帝内针要求患处禁针。
像这样的情况,可以倒换到肘膝求同气。相对于肩胯来讲,肘膝也是上,属于下症上取,依然符合黄帝内针用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