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有幸观摩了段丽晓老师的第三个个案。案主,一个初三女生,外向,乐观,健谈。对自己不愿意起床,不想写作业的行为直言不讳。
一开始访谈,丽晓老师就以与女孩同频的声调与孩子建立起愉快而有效的链接,顺着孩子的节奏,诙谐形象的比喻起床气就像醉酒的人发酒疯,是潜意识中真实的自己,并问孩子,当时的愤怒,不耐烦有几分?孩子打了7分。
探索展开后,辅导员发现,孩子不愿意起床其实是跟学习的压力有关,自己也明白应该好好学习,但一想到学习写作业就觉得麻烦,焦虑 ,晚上大脑进入胡思乱想模式,白白耗掉2—3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早晨自然就不想起床。此时,孩子给心烦打了6分,给焦虑打了8分。
针对孩子目前的考试成绩(468分),引导其重新梳理曾经制定的三级目标,第一级,冲刺省实验中学,是孩子最想要的,但需要提高100分,经过分析每一科目的提分点,这一目标是有可能达到的。尤其一些提分容易的部分,短时间内就能搞定,问,值不值得争取一下?孩子给出肯定的回答。此时,丽晓老师幽默风趣地问道,“如果每天早晨,起床就涨10分,愿不愿起床,写作业?”孩子回答“当然了!”,老师顺势种下信念:人们都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有价值的地方,试图启动孩子的学习意愿。
紧接着,老师引导孩子看到三个月后成功上了省重点的自己,甚至三年以后到日本了,给那个躺在床上不愿意起床的自己提建议,孩子给出:早睡早起,并与妈妈约定,相互监督,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写作业就烦,就焦虑,主要体现在做数学作业上,对老师不满的因素占40%,作业本身占60%,丽晓老师引导其看到老师可取的一面,和老师对话,将不满转化为理解和感恩。有的题不会做,老师支招用作业帮,或者找好朋友帮忙,在丽晓老师的引领下,孩子每个卡点被逐一攻破,最后测试,起床的烦恼,学习上的烦和焦虑全部归零。
感悟:
1、本案中,老师的灵活性给我印象深刻,顺势而为,见招拆招,总能找到适合你的哪一款。
2、启动意愿,方法巧妙,未来成功景象让学生心向往之,过渡的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