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你家孩子常常惹你生气吗?
场景1:
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
妈妈:儿子,喝汤。
孩子:不要!
妈妈:为什么?
孩子不理会,独自玩起了玩具。
场景2:
晚饭后洗完澡,有点凉意,妈妈给孩子拿了一件外套。
妈妈:快穿上,凉!
孩子:不穿!
妈妈不高兴:会着凉的!
孩子:就是不穿。
场景3:
两母子外出散步,迎面走来一位认识的阿姨。
妈妈:给阿姨说晚上好呀。
孩子撅撅嘴巴,一声不吭。
妈妈有点气恼了。
场景4:
晚上10点多了,
妈妈:睡觉了!
孩子:不要!我要拼好这个玩具才睡!
妈妈:你……怎么总是跟我作对?给我马上滚回房间睡!
面对总是跟自己唱反调的孩子,妈妈终于爆发了。
类似的情形几乎每天都在不少家庭上演。如果你家孩子总有自己的说法、常常跟你作对,恭喜你,其实这是好事。为什么?
▷首先,这是孩子心理反抗期的表现
从2岁后,孩子们会陆陆续续进入心理反抗期,一直持续到5,6岁,爱唱反调其实是孩子们心理发展的表现。孩子总有自己想法、坚持自己行为,这说明孩子长大了,需要自由意志。他们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同,也希望自己的探索活动不受大人限制或干扰,所以便表现出“抗拒行为”。
一方面这是孩子们自我意识发展了,另一方面,这刚好也是塑造孩子人格的敏感期。聪明的父母常常会把握这一机会,适当尊重孩子的意愿,培养出自信和有主见的孩子。那些不明就里的父母,常常会被孩子激怒,甚至采用打骂方式对孩子的“不听话”进行镇压,最终养出了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孩子。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虽然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一心理反抗期,但有些孩子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反抗,他们常常把想法闷在心里,被逼服从。而有些孩子会在大人面前表现出更强烈的反抗,什么时候总有自己的反对意见,把爸妈气得不行。
▷其次,总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未来的独自判断力强于同龄孩子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海查曾经长期追踪调查过200名孩子,这些孩子的年龄集中在2-5岁,刚好处于心理反抗期。研究者把没有表现出强烈反抗行为的孩子归为第一组,而把那些表现出强烈的反抗行为的孩子归为第二组。到这些孩子长大后,研究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
幼年总爱跟父母唱反调的那些孩子,成年后80%以上在性格上表现出有主见、有自己的看法、独自判断能力也比较强;
相比之下,从小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听话的孩子,80%以上在成年后缺乏主见,常常表现出人云亦云,或自己的意见常常被他人干扰,缺乏独自判断力。
记得曾经看过国外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祖母和孙女阿尔娃的故事。
在邻居眼里,阿尔娃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让她穿裙子,她会穿裤子;让她倒垃圾,她会撒垃圾。但在祖母眼里,认为这是阿尔娃的优点,她常常任由孩子在家里“无作非为”。孩子没按祖母的要求好好吃饭,而是把祖母做好的饭用塑料瓶子装着吃;她还不会按祖母的要求把有破缝的玩具熊缝好,而是把玩具熊里面的棉花全部挖了出来……后来长大的阿尔娃成了一位具备独特思考能力和主见的企-业-家。她常常感恩祖母如此“溺爱”小时候的她。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常常因为有自己的看法而把你气得冒烟,这可是好事!说明孩子不仅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还会为了坚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努力。这一点值得父母们认可,但是父母们常常因为孩子的“执拗”而带来负面情绪,就像最近有位妈妈这样分享自己的心得:
当你被孩子气得不能呼吸,干脆别呼吸了,而是要在心里默念:“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这样你的呼吸便慢慢变顺畅了。太强了,真是知音啊!不过有妈妈说,“不呼吸会断气呀,还是气得不行。”那么就借鉴一下美国争端问题专家雷.汤普森的建议——用“说出感受”代替生气。
下面是一位爸爸的做法。
一熊孩子在床上跳呀跳,把床当起了蹦床玩,弄出的声响影响了一旁加班的爸爸。
爸爸:儿啊,跟你说个事。
孩子:干嘛?
爸爸:你每跳一下就像在我心里踩一脚一样,怪难受的。爸爸在忙着加班,不想让人踩!
孩子:哈哈!好吧,那我踩自己吧。
虽然孩子还在哈哈笑,但他帮爸爸把房间的门关上,爬上了自己卧室的床。
雷.汤普森认为,“说出感受”其实是父母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们的行为不被喜欢,为什么孩子应该停止他们的不当行为,不仅能帮助孩子换位思考,未来也有助于孩子更多地体会他人的感受,还能帮助孩子达到自省的目的。习惯用“说出感受”代替生气的父母,他们也会被孩子模仿——即使生气了,也能理智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让负面情绪爆发。
所以说,如果孩子总爱惹你生气,别忘记提醒自己说:“好事!好事!这是好事!”
本文关键字:心理反抗期、独自判断力、幼儿心理、家庭养育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专爱淘国外心理学家们有价值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