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攻篇)现代诗解创作
作者:李府钟
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
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诗解如下: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是这样:
用武力攻破敌国为次要,
使敌人全国降服计为上;
用武力破敌全军列为次,
上策是,不打敌军先投降。
用武力摧毁一个旅、卒、伍的兵力为次等;
上策是,让敌人全旅、全卒、全伍臣服不打仗。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用兵良策;
不用交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才是上善之策 柔克刚。
最好的用兵计策是以谋略胜敌,
其次是依靠外交手段胜敌,用智慧较量。
再次是通过野战来克敌制胜,
最下等的便是,攻占城池去对抗。
攻城掠地,是不得已的选择,
最好是,不发生战争使百姓无恙。
为什么呢?
因为,为了修造攻城的橹轒辒车;
以及各种攻城器械,需要三个月的时光。
堆积攻城的土丘工程浩大,
又需要三个月的时长。
这时,将帅们焦躁忿怒地驱赶士兵;
士兵像蚂蚁一样地去争爬城墙。
即便等到城池攻下来的时候,
可士卒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员伤亡。
这就是攻城之灾,军心又怎不摇晃。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
使敌人屈服,不用一刀一枪。
夺敌之城不用起鼓攻打,
城门已早早打开,玄机暗藏。
毁敌之国,久战是兵中大忌。
当使尽全力争得天下后,也弄得两败俱伤。
做到军队不受挫折,而且胜利在望。
这便是谋略的好处,非攻的主张。
根据用兵的规律是:
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起来灭光;
有五倍于敌的兵力,战斗就猛烈打响;
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分割瓦解对方;
两兵相交勇者胜,是指兵力旗鼓相当。
兵力少时,则逃脱离开;
兵力装备不如别人时,则尽量避开锋芒。
如果只剩小股兵力时,还去顽固拼命;
就会被强大的对方俘获埋葬。
所以说:
国君靠将帅们辅佐,
辅佐得周密,国运就兴旺。
辅佐有疏漏,国家便衰弱,元气就大伤。
因此君主对军队造成的危害也有三:
第一,
不知道带兵的,不可以前进;
尤其是命令前往。
不知道用兵的,不可以后退;
更不能命令后退转向。
第二,
以上叫笼络牵制,切莫将军队束缚綑绑。
第三,
不懂得三军事务,却干涉三军行政管理;
又怎不让军士迷惑迷茫?
不懂得三军的权力调配,而参与指挥任免;
三军将士又怎不疑虑心惶。
三军将士即迷惑又疑虑,
诸侯乘机起来攻打,灾难的到来就如同遇见豺狼。
这就叫做自乱其军,把胜利拱手相让。
预测胜负有五条:
第一、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战又不可以战的人会取胜;
第二、认识众、寡、利、害,能灵活用兵的人,胜利顺畅;
第三、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能胜;
第四、以有准备之师打无准备之敌的队伍,胜利开创;
第五、充分发挥将帅才能,君主不加干预牵制的必胜,
这五条便是预知胜负的评判大纲。
因此可以说:
了解敌方同时也了解自己的,
即便经过百次战斗都不怕遇到危险,因为早有预防。
不知道对方,但却了解自己的,
胜负概率各对半“分帐”。
反之,即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
就会落得每战必败的严重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