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段话,不夸张地讲,只要稍微一闲下来,思绪自然而然钻了进去,真应了一句话:人有时非常作,就因为太闲了。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沉浸其中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试着整理出来,想听听看内心的声音。
这段话内容如下:每一个人剩余的生命其实很有限,假如你今年三十岁,一般来讲不过还有2万天的生命,2万是一个不大的数字。对数字都不需要足够敏感,都能体会得出,其实生命真的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可以供我们肆意挥霍,也不是一些人没事干以致都要想些办法来killing time,那是对生命的不爱惜不尊重,因为过一天真的就*少一天*了。
那既然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要具体怎么做才算没有浪费生命。我翻阅了一些书籍材料,也读了一些智者关于这方面的逆向思考向死而生。想了好些天,也算有了些思路。
首先,坦然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死?又能否通过基因修复或者基因编辑突破人的正常寿命,(最新研究表明正常人的极限基本上是115岁),或有没可能靠吃维生素扛到人类能够永生的那一天,这两个问题,人类长寿公司,基因泰克公司,MIT以及谷歌旗下的Calico等研究基因工程的顶级专家,给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至于一开始的问题,人为什么会死,因为*太老*了。按他们的话讲,你可以修好一个洞,但要倒的却是一面墙。人到了年龄,可以说是千疮百孔,不是修复一两个病变基因就能解决问题。有生就有死,这是我们宇宙的基本规则。清楚知道生命是有边界的,我们坦然接受,接受之后是要生活得更好,这在于我们的选择。
其次,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这一点,我的感受很深。周一到周五工作,总想着今天落下的专栏没读的书可以留到明天或者周末来做。殊不知,根本就没有明天来做这回事,因为明天有明天的事,周末有周末的安排。下次、明天再做,其实都靠不住。
这两年,我减少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饭局聚会,学会了拒绝一些人与事,一是能力有限二则是认为注意力最宝贵,舍不得花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面。事情重要与否,彼此角度不一样而已。绝大多数人都过分看重生命的最后一两周,而忽视了前面的几十年。一些到美国定居的朋友,一开始觉得在美国住的很不习惯,因为到了晚上大家都各自回家享受小家生活,并没有国内的安排各种饭局牌局夜生活。他们并不是不看重生命最后的一两周,只是比我们更看重前面的几十年。
最后,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梁实秋在晚年感叹,“人一出生,死期已定,这是怎样的悲伤,我问天,天不语。”这听起来有些伤感。对于宿命,我觉得周国平的态度更具有诗意,也更喜欢。他讲,“这个世界大家其实都在排着队沿着一条路往前走,停不下来,走到尽头就是死亡。(到这里与梁实秋的大意一致)这时,有些男人和女人搭上了腔,开始说笑起来,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整个队伍便充满了欢乐。”我想,我们的生活其实就应该是这样。
在武志红的心理学专栏里,让用户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明天自己就要死掉了,你要在你的墓志铭上写上什么。
在人生的清单里,按优先级列出对我们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人和事情。每个人的能量不一,只要是自己认为有意义那就是有意义,别人认为的再有意义也只是别人的意愿主观想法。
以上的一些思考并非真知灼见,甚至浅薄。既然死亡迟早来临,不如像史铁生说的那样,当做一个必然来临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