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正月,游神的锣鼓还在喧响,街上依然散落些深红的炮竹纸琐。我决定去一趟城月,重拾40年前那些至今仍让我魂牵梦绕的梦。
甫一下车,好似当年傅萍傍我而行似的,沿着那条老街,径直往前走。
不觉已走到市场口,我进了一间小超市,买一罐健力宝,缓缓地喝,向老板打听去石塘的新路。
老板剪一头短发,圆脸略胖,浓眉大眼,五短身材,年约而立,十分热情。
他站在门口,手往西指,说:阿叔,你往粮所那边走,沿公路一直向西,沿途每条村都有指示牌。不过,你既然从椹城下来寻访乡村特色,不仿去陈家村看看。
此时,一个圆脸大眼,剪一头齐肩短发的美少妇,挎一坤包,大步跨进小超市,开包取出手机,将包塞进抽屉,走近男子坐下,也不避生,白嫩的纤手一抬,摸摸男子的脸,温和地笑笑,玩起手机。
我忽然想起,既然到了城月,该给春打个电话。
春、胜、志、军,都是我儿子高中时的同窗好友,在大成中学读书时,常到我们家玩。
我这个人别无所长,被人“穷书生,穷书生”叫了大半辈子,唯性格随和,以诚待人。
那时工资低,直到1993年工资改革,每月才106元。与我作伴的女知青,工资还略低。上有岳母,下有三个儿女在校,我还得买几本杂书看看。不说十分艰难,也是捉襟见衬。
幸好他们都是朴实的青年学生,好招待。无论早晚,有什么就吃什么,从不挑剔。
我也是从青年走到壮年的人,深知身体发育时期,容易感觉肚饥。
我便去买些面粉、白糖、酵母,无师自通给他们做一大盘水煎包,让他们各取所需。三两个包下肚,再喝上一杯开水,肚里充实,心里踏实,他们研究学问,讨论难题,声音都能响亮些。
我是个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人,深知每个家庭培养儿女读书都不易。当我知道胜与军,爱好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时,那年春节前一周,我便备好纸笔墨汁,批发些春联回来,让他们在琴苑公园门前摆摊,分工合作,做起了临时性的生意。
几个青年学生在一起摆摊,既有兴趣,又能赚到一点钱,自然是挺开心的事。
我因工作忙,也无暇顾及他们。除夕下午,他们还在卖春联,我在家帮忙准备年夜饭。
满城的爆竹声骤地响起,哔哔剥剥,继而是断断续续的钝响。已经是家家户户新桃换旧符,开始吃年夜饭的时候。
几个高中生还未归来,连去帮忙,想博两块钱买笔记本的大妹细妹也不回来报个信。急得我那慈眉善目,心肠特好又最关心疼爱孩子们的岳母,在阳台上徘徊尚且不足,干脆走到大院那棵榕树下,迎风伫立,眼巴巴地望着院门,静候他们归来。
在这人生的长河中,多少年过去了,至今想起那一幕,我写着写着竟老泪盈眶。什么叫关爱,什么叫亲情,我岳母早已用她无微不至的行动,作了诠释。
直到夜幕降临,他们才欢欢喜喜地归来吃饭,一个个都显得异常兴奋,宛如孔明初出茅庐,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便大获全胜一般。
看来,这几个年轻人,掘到他们的第一桶金了。那感觉肯定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