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马丽又来了。沈腾是有辨识度的,马丽没有。
我不喜欢这出电影,尤其是不喜欢电影中动不动就出现的“少爷”这个词,以及伴随这个词出现的一群狗和猴。客家话里“猴狗”的意思就是作,而且是非常作的状态。电影里的猴狗们就围绕着封建与资本主义的代表“少爷”上蹿下跳,洋相百出,丑态毕露,尊严荡然无存地“作”得满片打滚。
我不喜欢这出电影,因为我生活在广东,看惯了港产喜剧。所以一直不习惯东北味的幽默。它的舞台化,刻意、故意,是另一种的“作”罢。然而让我有点不明白的是,周星驰无厘头冒红时一大批学者批驳之嘲讽之诋毁之,这类衣“作”光鲜的作品却视而不见。把这两款都属过度夸张的电影相互比较一下,你会发现无厘头的电影里有“骨”,东北幽默多了层“媚”。
我不喜欢这出电影,因为它只有形式没有灵魂。电影通篇都在找事补锅,有如千穿百孔的破衣裳。更重要的是衣裳破了,补了,穿上了,却没找到乞丐的精神,这才是它真正的“穷养”。影片中的“成长”的孩子,节俭而知礼,聪颖而勤奋,平和而端方。这种“优秀”充满自私感。严格来说,中国并不缺少这种孩子,因为我们的高中低家庭们是这样培养孩子的,毛坦厂衡水们是这样培养学生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为继承家业而读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时代与历史只是围绕“家业”盘旋罢。
我认为这是一出内容腐朽精神腐蚀的电影,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审美出了问题。斯是喜剧,何喜之有?
据说到今天,票房已经达20亿,抓娃娃?抓钱而已。不管你怎么看,反正我看完之后挺抓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