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性行为,正在让我们变成废物。
Good morning,我是熊。
新的一年又要到了。
咱们这代人,似乎诱惑越来越多。
短视频、美食外卖、电视剧、游戏,就像有毒的香水,总是让人欲罢不能。
根据2024年最新数据,中国11亿网民中,每人每天盯着短视频的时间就高达2.7小时。
这种刷屏的快感,似乎在不断地吞噬着我们的生命。
无声的牢笼
我有个高中同学,叫大白。他就是上瘾性行为的受害者。
大白并不白,但是确实是大,年纪轻轻,174的身高,体重有230多斤,脖子的肉都是褶皱。
他很爱吃,深圳每个角度的餐厅,只要你问,他都能够如数家珍。
大白很幽默,每次同学调侃他的体重,他总笑呵呵的说 “我这是心宽体胖,宰相肚里能撑船。 你懂啥。”
但有一次,我听朋友说,他抱着另外一个同学哭得很伤心。
因为他被查出得了严重的血脂病,主要原因也是由于肥胖。
大白成长在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小时候也是一个非常可爱清秀的小孩子。
可是,从小父母对他几乎是放养式。他内心很孤独,沉浸在美食中,能够让他暂时忘记孤独。
于是,慢慢的,他就像被吹涨的气球,越来越大。
除了吃,大白还很喜欢打游戏,为了游戏,他能待着屋子里一个月不出门。
其实大白也知道这样不好,有时连续玩了几个通宵,他偶然会出神,觉得自己活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但是他就是停不下来。
为什么沦陷?
和大白不同,大部分人的上瘾性行为程度比较轻。例如沉迷购物和短视频。
就像我,有时刷短视频,本来只想刷10分钟,但一旦开始,后面没3个小时是停不下了。
为什么容易沦陷其中?
其实这些背后,是数千名顶级工程师和心理学家的精密设计。
他们深谙人性弱点,懂得如何利用人类大脑的奖励机制,制造完美的"上瘾闭环"。
下拉刷新、无限加载、智能推荐......每一个设计都在诱导你的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你欲罢不能。
一条短视频15秒,一晚上你能刷几百条,每条视频都像是给你喂一颗“糖”,让你的大脑得到瞬间的快乐释放。
久而久之,你的大脑会对这种糖上瘾,对其他需要深度学习的东西失去兴趣。
为什么是你?
有些人,相对而言,更容易有上瘾性行为。
有些人是生理上的,有些是心理上的,两者互为因果。
生理上,人的额叶功能受损,会容易成瘾。这部分是负责管理冲动、控制自己的脑区。
心理上的原因很多。例如生活中,快乐刺激点很少;缺乏可以依赖和联结的对象;自尊感偏低。
对于“上瘾”的 TA 们来说,爱、自主、安全、自由、掌控感等内心需求,从未被好好地看见和满足过。
就像大白,他真正需要的,不是食物,其实他缺失的是父母的爱和关注。
人的精力总量是一定的,总得有个消耗的地方。
如果生活中,让你快乐的事情很少,人就会很容易沉迷在其中某一项。
人害怕孤独和无助。如果缺乏可以依赖和联结的对象,很容易将自己的业余生活用“上瘾”填满。
我们将自己寄生在外界刺激中,以驱散孤独和无助,只是过程中也逐渐远离了自我。
缺乏自尊的人,也容易有上瘾性行为。缺乏自尊,没有主体思维,总是希望寄生在外界,让自己感觉活着。我觉杨子就有点,所以他很在意他人的评价。
《欲罢不能》的作者亚当·奥尔特认为的:与药物上瘾或对某种物质上瘾不同,“行为上瘾”是你在进行个行为时,大脑里的“停止”键失效了。
如何拯救自己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和欲望永远不会消失,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去抑制,你所能做的,不过是终于肯诚实地面对其中的一小部分。
强行压抑内心需求,或者强行戒“瘾”,是很难的,还可能变本加厉。不妨先允许自己释放这些被压抑的需求和欲望。
当意识到自己有瘾时,首先不要责怪自己。把欲望写下来,然后试图分析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例如:
“他凭什么嫌我胖?现在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为什么哥哥有、我没有?现在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没人爱我,我就要好好爱自己!“
看清过去的创伤,发现自己被压抑的真实需求。
当你理解自己为何上瘾,或许就不会再苛责自己了。
生活不可能只有“积极向上”一个面向。这些负面的行为,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深层的缺失,从而完善自己。
然后重建自己的生活。逐渐转移,把时间和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事物上,例如“学习上瘾”“跑步上瘾”“赚钱上瘾”等,这些“上瘾”行为,反而越做越让人快乐。
平时要多鼓励自己,多看到自己,多肯定自己。
人只有先见自己,才能见天地、见众生。
评论、点亮【赞和在看】,让钱和运都流向你。
往日精选
爱猫的熊
一个谈钱又说爱的星球
39篇原创内容
关于熊:
一位谈钱羞耻、踩坑无数,希望通过正确认识金钱、人性疗愈自己的30+女性。每天分享一个金钱、人性有关的小故事和观念,长期主义,续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