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语是我的好朋友,她和我一样,是一位白日梦想家。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说实话,我对她的梦想感到鄙夷,我看过她写文字,流水账,空洞乏味,缺乏思想和深度,根本激不起我的兴趣,何况想要让大千世界的人去赏悦呢?
她对此也深以为然,却依旧不屑一顾地坚持着自己的白日梦想,开始坚持每天写一篇千字文,并开设公众号,平均每周会推送一篇原创文章,她觉得只要做时间的朋友,总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写作者。
她哪儿来的自信?每天坚持写一篇文章,只是自己感动自己罢了,这种每日例行的乏善可陈的输出根本没有到达问题的本质,所有战术上的勤奋都是战略上的懒惰。
为了拯救孙小语于苦海,寻求写作问题的本质,我带她寻访了一位写作大师Muses,想探个究竟。我们一路翻山越岭,餐风露宿,终于到达了Muses所在的传说中的赫利孔山。
此时山雾缭绕,我们看不到前方的路。突然从山巅传来了沉闷而有力的声音,振聋发聩: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读比写更重要。
时间仿佛在那一刹那凝固,在我缓过神来的时候,山间已经一片清明了。
“哥,我们回家吧。”孙小语说,“我明白了。”
我一脸懵逼地看着她。
孙小语问了我一个问题:“哥,你怎么看待,鲁迅文章里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段话呢?”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突出对象……”
“no,no,no,只有教科书上会这么讲。”
“那你又有何高见?”
“你知道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什么吗,‘这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所以说,写枣树,只是让读者随着作者的镜头转移目光,逐一审视枣树,为读者安顿一种缓慢的观察情境,以便引出第五个句子。”
孙小语接着说:“这就是Muses告诉我的,如果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就能够从名篇中学到一些重要的技法了,比如鲁迅的那篇起承转合,控制节奏。”
我似乎开始有点明白“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这句话了,但愿孙小语的追梦之旅,能让她成为这句话的注脚吧。
自我表达是每个人心底根深蒂固的渴求,它一点也不亚于对食与色的追求。我开始慢慢理解孙小语了,她即使自己不是写作才华的容器,也要做一个用心的读者,希望这次的赫利孔山之行,能够赋予她真正的作家之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