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田野里稻穗金黄,我们来到了靠近黔贵高原的南丹小镇——里王。我们将在这生活一个礼拜,体验农民的秋收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农耕是他们开始站立在大地上要学习的很重要的一项技能。
这次秋收孩子们会用最纯朴的方式来劳作,将使用最简单的农具,比如,双手,镰刀,谷斗,鼓风机,石舂。。
抵达里王的第一天,我们先去熟悉了周围的环境,认识了农具,还有动物。
第二天一早,巴农叔叔家的公鸡“勒呄”就把我们叫醒。洗漱完毕,吃早饭。我们开始磨镰刀。收割要想快,镰刀可得磨锋利。磨刀也是一项技术活,要磨出某种沙沙声才叫磨对了刃口。孩子们都很小心,一人磨,一人加水。
磨好了镰刀,孩子们自由组合,要求是三人一组,一人割谷,一人传递,一人甩谷。我们出发啦!
这次甩谷用的谷斗,一般农家已经见不到了,这可是巴农叔叔专门制作的呢。一甩,一抖抖,再甩,再抖抖。配上劳动号子,能敲出好听的节奏。要把稻穗甩在谷斗的斜板上,力道够大才能敲出鼓声来。甩完了要抖一抖谷粒才会掉干净。
我们试了一下四个人同时甩谷,那声音,那节奏,真是好听。
收割完一片稻谷,众人合力把谷斗推到新的地方,就像开车一样。
在田里劳作了约一个半小时,艳阳高照之时我们就收工了。把打下来的稻谷装袋,一起合力扛回家去!
趁着中午的大太阳,我们晒谷啦!孩子们用起那个耙,还真像个老农一样,有模有样的。我们把稻谷晒了两天。足够干了,就可以用鼓风机吹除干瘪的谷粒了。
接着,是用石舂舂米。舂好的米还夹杂有谷壳,巴农教孩子们用簸箕把谷壳簸出来,一簸一吹的,方向要对,否则会被风吹一脸的谷壳。
之后,还需要用手一颗一颗的把完全脱壳的米粒拣出来!这个环节,才让孩子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粒粒皆辛苦”。
好不容易才舂好了一小碗的米,巴农叔叔拿去酿酒去了。这次收割我们用了两天早上,晒谷和收割工作在同一天完成,第三天才开始舂米,酿酒。
上午劳作,下午唱歌,玩耍,和探险,这样的生活一点也不累。后面几天,我们还去了附近白裤瑶村子赶圩,制作了壮族乐器“Nao”,做了姜黄植物染,每晚的放飞自我音乐会,还有最后一晚的篝火晚会!
在我们将要离开的那一天,甜酒就酿好了,色泽浓白,入口糯香清甜,微酸,味道棒极了!
临行前,每个孩子都品尝了一小口自己辛苦酿造出来的米酒。满足得不言而喻。
这次农耕孩子们能完整的体验到整个秋收的过程,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最终变成了可以享用的食物,每个孩子心里都充满了自信。
我可以用双手劳动,用双手创造,我可以生存在这个世界了!带着这份独立站立在大地上的自信,我们农耕的目的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