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部像《美女与野兽》这样的偶像剧电影挖出什么深刻寓意,并不容易。
影片故事结构相当简单,人物形象也不复杂,贝儿不过是个看起来并不十分可爱的独立女性,野兽除了脾气有点暴躁,好像也看不出其他深层性格。
影片将野兽悲剧的根源指向家庭教育的错误,这种原因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有点太浅了,甚至比不上《金刚》中原始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来得沉重。不过,这也是玛丽苏小说的常见套路,绅士落魄的富家公子,总能比励志的穷小子更能吸引读者和观众的怜惜和支持。
1
如果不是歌舞片的魅力加持,大概会觉得失望吧。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直到《加斯顿》那段歌舞之前,兴致寥寥。但这段歌舞真的激起了我的兴趣,之后的一个多小时只有两个字:幸福。
小酒馆,踢踏舞,《加斯顿》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泰坦尼克》,下等船舱里的那段戏是我第一次接触歌舞片,当时感觉好奇妙。狂野的歌舞符合杰克和加斯顿的底层气质,这种热情奔放的原始气息,真的比雍容华贵的华尔兹更能引爆气氛。
《美女与野兽》和《泰坦尼克》都是豪门与屌丝的爱情故事,虽然男女主角的人设刚好相反。电影最终还是要照顾到最广泛的底层受众,两部电影无一例外对底层社会大加褒扬。虽然在现实中,上层统治下层;但在电影中,下层征服上层。
底层与原始联系在一起,而上层为了金钱,又扮演起底层的角色,如电影里,贵族少爷成了原始的野兽。知识分子呼吁多年的批判贵族今天显然已经步履维艰,前一阵看到赌王儿子坐经济舱的新闻,营销号疯狂吹捧,评论也一边倒地赞扬,世界好奇妙。
用力过猛好像一直是我们的特点,曾经什么也不管地打土豪,今天又一股脑地开始推崇贵族,像是没有中间过程的钟摆,永远只有两个顶点。
2
电影作为一种商品,边际成本极低。虽然拍摄一部电影需要大量资金,但复制的成本几乎为零。相比而言,戏剧就并非如此。即使是排练好的戏剧,演出一场也并不容易。
经济上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两种艺术样式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戏剧还能追求阳春白雪,电影只能拥抱大众。因此,它诞生于镍币影院,兴盛于好莱坞。
好莱坞电影怎么走向了类型片?电影艺术的分析说这是为了给观众提供一种观影范式。在走进电影院之前,观众对影片已经有所期待,而观影时如果发现真的如自己预期,他们就会很高兴。
但这本书翻一页又说,如果一部电影完全符合观众预期,那它肯定也不受欢迎。这个度真的难把握,愁坏了制片人。
类型电影就像福特汽车的流水线,它符合现代社会的工业体系,区分电影类型的目的最终仍是可复制性。可复制的类型,边际成本低,才能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活下来,不被淘汰。
科幻片、爱情片、歌舞片都有一定的套路,其实编剧也有,好莱坞的模式是台词一页一分钟,相当精准。
3
不过,歌舞片的套路显然和科幻片、西部片的套路不一样。突然起舞,就像西部片最后的对决场景,就像科幻片里的飞船追击,但前者距离日常经验太远,观众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西部片和科幻片模拟了现实生活中的战争和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接受起来容易多了。
但这也不是命中注定的,因为在欧美这种拥有悠久的戏剧和百老汇历史的地区,歌舞片的市场表现就挺不错的。
我国观众能适应这种套路么?有人说我们没有百老汇的历史,不过百老汇也不是一直就有的,习惯完全可以培养,今年歌舞片连番上映,前有《爱乐之城》,后有《美女与野兽》。
《爱乐之城》宣传的时候,担心观众接受度低,特意避开了「歌舞片」的概念,而着重宣传「爱情片」,最后获得了良好收效。《美女与野兽》当然也没有特别强调自己是「歌舞片」,但观众的接受程度还不错,上映9天票房已经超过了4.7亿,豆瓣评分也有7.5分。
歌舞片像是婚礼或庆典等仪式,在这些仪式上,载歌载舞完全不显得突兀,整个人都陷入幸福之中。
接受一个新的类型需要多少时间?也许某天,电影反而会把「歌舞片」当成宣传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