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生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往往话到嘴边说不出口 ,所以大部分时间较为沉默寡言的时候多,少有侃侃而谈的时候,并非因为不想去表达,而是口齿确实不灵便。好在有了文字这种形式,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去组织自己的语言,可以系统的有条理的表达自己。而同时又让我具备敏感的觉察力,对于一些细微的变化有更强烈的感触。很可能是因为这样先天的因素,潜伏的一些想要写作的动力就在里面了。
从记事起,我就对有字的东西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兴趣,不管到哪里,看到墙上粉刷的宣传语,张贴的小广告,食品袋上的包装,别人随手放在家里的报纸杂志,只要是上面有字的东西,我都会好好读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就去查字典,不搞清楚决不罢休。后来我上了瘾了,如饥似渴的找寻一些有字的东西,姐姐比我早两年上学,我把她的教科书看了个遍,提前学习了我两年后才能学到的内容,只是看不很懂,不过也算是满足了自己文字上的饥渴。因为心里存着这样的渴望,所以很自然的,很早就接触了一些文学读物。小学时看童话故事,看故事会,看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到初中时开始接触一些真正的文学名著。看的第一本是伏契尼的《牛虻》,讲一个意大利的革命者,烧炭党人,用文字作为革命的武器,我真正见识了文学的力量,主人公敏感而坚强,情感热烈而丰富,多多少少有些自己的影子。那时候在农村,没有太多阅读的资源,都是同学间相互借来借去,一本书被翻得封面掉了,页码也少了,还是看到津津有味,少掉的内容我就去猜,反倒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上大学后,学校的图书馆提供了海量的资源,我像是掉进一座大宝藏,又像一个暴发户,一夜暴富了一下子不知道钱该怎么花,我贪婪的吸允着这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极大的丰富了自己。可能我的潜意识里就是有种呼唤,呼唤另一个灵魂的交流,阅读的过程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灵魂在对话,我享受这个过程。这种对于阅读的强烈的兴趣一直伴随了我很多年,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到现在还在不间断地阅读。
读的多了,就萌发了想要写作的欲望,也是因为性格使然,有种特别想要表达自己的冲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抽象的手法提炼成文字,借用一些体裁和工具,创生出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是多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不必专门为了给别人看而写,就是想写,写出来就像释放了自己的灵魂一样,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解脱,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人是有灵性的生物,我相信写作是可以触发人的灵性的最好的方式,因为它会让你沉下心来,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让你超越现实去思考,这时候你会把世间的一切看的更透彻,也把自己看的更清楚。基于此,也就更想把已看清的,自认为理解透彻的分享出来,自己对生活,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理解,统统的表达出来,在芸芸众生中寻找自己的知音,或者不同意见者,这又会是一个不断丰富自己的过程。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谈到一个作家朋友写作的动机,那个朋友说为了出名,为了她母亲,我想想自己想写作的动机,其中当然不乏虚荣的成分,毕竟被人夸赞是很让人兴奋的事。不过我想更多的是上面所说的,我只是想表达,因为不能说,有一车的话说不出来,所以只能来写了,而文字又是那么有张力,你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也可以千变万化地操纵,当它们写出来的时候,已经不是单纯的你要表达的意思了,它们一旦成形,在讲求实用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诗意,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件艺术品。那些千古传诵的文章,那些经典的故事,或字斟句酌、精雕细琢,或神来之笔、一气呵成,都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让后世不断赏鉴和回味。我也想创造出这样的艺术品。
但我又是最怕写东西的,因为语句总不能很顺畅的成形,总是要反复斟酌,最羡慕的就是那些出口成章,文笔流畅的人。而作家这个词听起来,毕竟是距离自己那么遥远的存在,所以每每当自己想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天赋的不足,开始写了,却往往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望难生畏,怕写不好,怕别人嘲笑,灵感也是忽隐忽现,每到此时就开始放弃。但又在每次放弃后,又受一些作品的激发,或者现实的经历触发的灵感,再次燃气写作的斗志,继续动起笔来,如此反复,终于还是没有进展。
最近,有个朋友突然风生水起地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开始陆陆续续地发表自己的文章,篇幅都大的惊人,内容也都很丰富,可见付出劳动之艰辛。说是受我分享一篇文章的启发:你那么喜欢一件事,为什么一直做不好。我突然觉得自己也该行动了,想得太多,看的太多,真正行动起来拖泥带水,难怪乎这么多年停滞不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总要先做起来再说。所以这一篇算是一个开始,探究自己写作的动机和源泉,也就是自己的初心。这一次一旦开始就不会停下来,这是对自己的承诺。就从这里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