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阿城的《孩子王》,这是简书文友清水一泓老师推荐的,看完了感慨不已。
这是一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70年代下乡知青老杆儿在农村当老师的一段经历。其实老杆儿仅上过高一,也不懂怎么当老师,不明就里,被组织指派去教初三的孩子。一开始,因为没有底气,所以紧张得不得了。慢慢地,他发现这些读到初三的孩子,连一篇文章都读不下来,更别说理解文章意思;写作文的方法更是直接抄社论,压根儿不懂如何用文字叙述事情,表达感情。虽然不懂教学,但直觉让老杆儿觉得,这样的教法是不行的,所以他让孩子从最简单的流水账作文开始,让孩子们学习怎么学语文。然而时代的大环境不允许,最终由于他不“听话”,不按照要求教学,而被辞退。
我无意来评说那个时代的问题,也无意评说如何做老师的问题,这个故事给我震动最大的是关于语文的学习。曾经的我,就是那个最大的语文学习困难户。
记忆中,我从来没有搞清楚过怎么赏析和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那时候语文课上我基本上是迷迷糊糊地混过去的,老师讲没讲我也不知道,反正我从来没听懂过,或者就从没听过。一直以来,语文都是我的老大难,不知道怎么做阅读理解,更不知道怎么写作文。写出来的东西应该一直都是流水账吧,干巴巴的,别人读起来也是味同嚼蜡。
这跟《孩子王》中的孩子们差不多,虽然我没有抄过社论,但是写作文也总是不得章法的,偶尔看个作文选记住一个素材,反复地用,以为那就是写作文的方法。现在想来,挺可笑,又挺可悲的。那么有意思的语文,怎么被我学成了那样呢?
分析其中原因,其一,或许就是从来没有读过课外书吧,那时候家里穷,学校也没有什么图书馆,所以我一直到高中,从来没有读过课本之外的其他书,压根儿就不知道文字还有那么强大的力量;其二,因为语文成绩差,上课便没有兴趣,所以就不好好听课,于是语文成绩就更差……周而复始,最终的结果就是语文竟然都考不及格。所以阅读是奠基,兴趣是动力啊!
还记得当年学习语文的记忆,真的不得法。那时上课也是形式吧,估计听着听着就走神了。现在我除了每天看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也会拿起笔记录每天的感悟,生活的点滴,读书的心得,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学习应该教会我们的东西吧。反倒是,抄写生字词10遍,划分段落,背诵文章的中心思想……之类的所谓教学法,不见得非常有效吧!我不是语文老师,不懂语文教学,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自己的想法而已。有时候我甚至会想,如果我的人生重新来过,我第一件要做好的事情便是把语文学好,太有用了,也太有意思了。
其实不只语文的学习是这样。推而广之,其他知识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这个问题是什么,如何能给出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作为学习者,首先应该思考自己有什么问题,这里的问题找得越具体越好,然后再有的放矢,结果一定大不一样。其实老杆儿就是那个最好的语文老师,虽然仅凭直觉,但那是最正确的标准,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能用才是真正学会,语文和英语之类的语言学习尤其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