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月光,总带着家的温度。广西习俗,中秋节前外嫁女必定要回娘家送月饼的。今年中秋恰逢国庆,双节同至,我趁中午休息的时间和家长驱车回了一趟娘家。虽然两家路程不过十分钟,心却像跋涉了千山万水。后备箱里,是按习俗备好的月饼——外嫁女回门,送饼是礼,更是情。
原计划放下东西、说会儿话便走,可弟媳执意要我们留下吃午饭:“鸡都杀了,哪有不吃的道理?”于是,一顿家常饭,一桌团圆笑,热气腾腾间,时光仿佛倒流。弟媳掌勺,饭菜香浓,我们吃得心安理得。这样的时刻,虽近在咫尺,却因生活琐碎而稀少。自从在倒小任教后,工作繁忙,回娘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唯中秋、春节雷打不动,近两三年,父亲节、母亲节也成了归期。
父亲七十有六了,与共和国同龄。他的一生,是泥土里长出的坚韧诗行。三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初小便辍学回家务农。他独自打泥砖、砌土房,在风雨飘摇中撑起遮风挡雨的泥砖瓦房。后来在修水电站的工地上邂逅母亲,两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彼此取暖,结发为夫妻。他们用肩膀扛起五个孩子的童年:割松脂换油盐,种甘蔗盼收成,开卡机跑运输,打零工贴家用。日子清贫,却从不低眉折腰。
母亲讲起往事,语气平静却有力:“做人要正直,要诚实。不义之财,一文也不能取。”她回忆起弟弟小时候不知道从哪里背了一根竹笋回家,父亲勃然大怒:“丢掉!马上丢到河里去!不丢就打断你的腿!”那根竹笋最终被弟弟含泪扔进了河里,可那声呵斥,却在我们心里扎根成树——我们家,不沾来路不明的东西。
父亲当过生产队队长,每逢年底分甘蔗款,桌上堆满崭新的十元、五元、一元的纸币,村民围着算账,他一笔不差,分文不短。我们姐弟几个,从不敢靠近那张桌子,仿佛那不仅是钱,更是家风的界碑。他过年给我们每人一块钱红包,我总欢天喜地交给母亲:“妈,帮我存起来,等我长大了再花。”父母常说:“人穷志不短,本分是根。”
爸爸写得一手好字,常替邻里写信。他的挚爱绿装和直爽性格也因此结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有退伍老兵,有基层干部。他敢言人所不敢言,也曾因此得罪人,却始终坦荡如初。如今白发苍苍,仍坐于院中,看云卷云舒,谈世事变迁。
回娘家,不只是送月饼,更是回望来路。那根被丢进河里的竹笋,那桌上分毫不差的钞票,那字迹工整的信纸,都是无声的家训。它们告诉我:清白做人,比富有更重要;正直如竹,才能挺立风雨。
月饼圆,人心正。这味道,是亲情,更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