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安德烈·纪德的《背德者》,照例集结书中打动我,让我思考的语句。
1.
善于争得自由不算什么,难在善于运用自由。
目前,我算得上相当自由,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那么我当善于运用这份自由才对。我认为,目前我还算运用得比较自如。就这样,我应该更有自信了。
2.
这样说来,我与之结合的女子,有她自己真正的生活!
书中主人公米歇尔当初与妻子成婚是遵奉父命,婚前并不了解妻子。新婚旅行时,当他们开始交谈,她的美妙话语使他听得入迷,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而这个想法使得他夜晚几次醒来,几次去看妻子的睡容。读到这里我也为之一振,一个人拥有爱人,或者生活里还有其他人,不应该也要有自己真正的生活吗?真正的生活,作为“我”自己的生活,这是前提,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反之,没有爱人,没有其他人,有自己真正的生活更是理所当然、责无旁贷。
3.
然而,突尼斯使我大为惊奇。我身上的一些部位、一些尚未使用的沉睡的官能,依然保持着它们神秘的青春,一接触新事物,它们就感奋起来。
所以要到陌生的地方去,才能知道自己的身体还有哪些部位、哪些官能尚未使用,尚可开发。对情感也是如此,都去体会,才会知道自己还可以产生哪些情绪和情感,丰富的情绪和情感也是生活生动的一面,全盘接受。如果人生是一段旅程,那么体验才是其实质。
4.
“多愁惨的一天!你不觉得十分无聊吗?” 我问道。
“不,你瞧,我看书呢。”
以前一个人呆着会觉得无聊,现在不会了,因为看书,尤其是看思想有趣的书,文字深邃的书,好似沉睡的官能都感奋起来,欢欣鼓舞着,不再觉得无聊沉闷。
5.
我认为任何强烈的敏感,都可以成为痛快或难受的起因,这取决于肌体的强弱。从前折磨我的种种因素,现在却使我心旷神怡。
敏感看来并非坏事,它只是肌体和神经的一个特质,是属于个人的特质。不用嫌弃自己的敏感,这恰恰是感受自己、感受生活最好的优势。
6.
……当我独自一人,无所等待,也把时间置之度外……我的感觉同思想一样强烈……我意识到自己的感官……是的,我的感官,从此苏醒了……我从兜里掏出袖珍本《荷马史诗》,从马赛起程以来,我还没有翻开过。这次重读了《奥德赛》里的三行诗,记在心里,觉得从诗的节奏中寻到了足够的食粮,可以从容咀嚼了,便合上书本,待在那里,身心微微颤动,思想沉湎于幸福之中,真不敢相信人会如此生机勃勃。
这是从重病️中慢慢恢复过来的主人公米歇尔独自在树荫覆盖的公园中静静感受树木花香后的感概。沉浸在自然中的米歇尔觉得自己要复活了。米歇尔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我们,人在一定时候应该让自己走进大自然,调动五官去感知、去感受,让感官活过来,人才是生机勃勃的,人原本是自然界中的一物,大自然会像母亲一般包容我们,安慰我们。春天来了,要到大自然中去撒野。
7.
在被死神的羽翼拂过的人看来,原先重要的事物失去了重要性,另外一些不重要的变得重要了。换句话说,过去甚至不知何为生活。知识的积淀在我们精神上的覆盖层,如同涂的脂粉一样裂开,有的地方露出鲜肉,露出遮在里面的真正的人。
难道我们非要先知死才能知生吗?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这样的道理我们大都听过,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忘却的却是生活本身,总觉得追名逐利都是为了自己,岂不知自己往往迷失于其中。纪德在文中以米歇尔之口发问:“作为人,我能认识自己吗?” 论语里提到的“吾日三省吾身”虽是强调“修己”,但不就是好好地做好自己的意思吗?
8.
他们醉心于模仿。人人都要尽量不像自己,人人都挑个楷模来仿效,甚至并不选择,而是接受现成的楷模。然而我认为,人的身上还另有可观之处。他们却不敢,不敢翻过页面。模仿法则,我称作畏惧法则。怕自己孤立,根本找不到自我。我十分憎恶这种精神上的广场恐惧症,这是最大的懦弱。
这还是强调人最好做自己。原来做自己是勇敢者的行为。
9.
生活有千百种形式,每人只能经历一种。艳羡别人的幸福,那是想入非非,即便得到也不会享那个福。
每个人都得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各人的出身、成长经历、教育、职业、性格决定了各自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福,各有各罪。各享各福,各受各罪。
10.
(杏花突然开放了……我一见喜出望外,立即买了许多……)我把整个春意带回来了。
如果还没有走出去看春光,至少可以把整个春意带回家来。
春天,读纪德的书,心中激情在澎湃,感觉自己也要生机勃勃了。纪德已然把春意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