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的《小学语文教师》,斜倚在沙发上,细细赏读。掩卷,总结几条观点:
一、语文也要树立“训练”的意识。
周一贯老先生认为“寻”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规律,“练”的目的是掌握规律和运用规律。训练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做习题,而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类型很多,但主要应体现三个基本要求:科学化、情趣化和效率化。能在大力推崇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背景下如此系统地阐述语文的训练,真是让读者如醍醐灌顶。
二、语文到底教什么。
一篇课文拿到手,往往无所适从,这就说明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有一种“四问”法,很实用:一文文本有什么东西可教。这就要求老师关注文体特征和课型(精读、略读和选读)特点。二问编者相邀教什么,摸清课文所处的位置,确定编者的意图。三问学生需要什么,关注学段要求和学生要求;四问自己能够教什么,这就是说教师的个人思维方式、教学经验、气质、能力、价值观等,都将对教学产生影响。所以要根据个人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调补。还有一种“追问式”,也很有意思“一问是否多余——追问写作意图;二问”真是这样吗“——追问文本潜藏的信息;三问”可以愿意改写吗“——追问文本的布局;四问”前后矛盾吗?“——追问文本的人物形象。有了这几个”问“,我们语文老师对文本的把握就不太会偏离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语文是最需要创造性的学科,语文老师的创造性劳动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现实悲哀的是,有的孩子一两个星期没上语文课,似乎对他的语文学习没有丝毫影响,尤其是中高段,这就很明显地提示我们的语文课要提升。
三、关于提问的有效性。
孩子其实是喜欢读课文的,但是一旦通过老师的讲解将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就索然无味了。问题太细、太碎,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看来,老师提问的策略有待提高:一、由此及彼,知识迁移;二、矛盾交锋,反向提问;三比较分析,辨别异同;四想象补白,提升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去找课题线索、关键词句线索、文路线索和情感线索。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要对文本内容纠缠不休,学生知道的就不要用,多关注语言形式,和学生去探究文本怎么写的密码,甚至和学生一起去写作实践。
说到写作,想到 了低段作文最重要的手段:仿写。杂志中有相关的文章,做法也是常见的。想起去年期末的时候,雄心勃勃地要出一本关于仿写的小册子,花了大量时间做了搜集和整理,可惜最后还是被杂务缠身,最终没有系统成文。真是遗憾!
上海玉泉小学打着”把语文拽回家“的旗号,针对当前语文教材”单元多,内容多,授课时间少”,“雨过地皮湿式“的语文教学和”把握不住语文该侧重教什么、怎么教“以及”耗时多、效果差“的弊病,自主研发了一套《玉泉语文》,以细化的教学目标为主题,以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为主体,综合各种版本文本,匹配“教、学、用”三个课堂环节,同时从四个维度“:课堂阅读、课外阅读、家庭阅读和学科立体课程来丰富语文教学。其实,这也正是我在思考的问题。可惜个人力量有限,目前仅仅局限于小打小闹的状态。
深感欣慰的是,对语文的整体把握,大方向是对的。我还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