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我晚间在外面散步时,当我在公园游玩时,常常看到一些孩子的家长,对着那些勇于探索新知的孩子说:“慢点”或者“小心点”
我常常一边感动于家长对孩子的一片热忱之心,又担心孩子。因为我们家长常把这些慢点、小心点之类的话语挂在嘴上,就是不停地用潜台词来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孩子,你是鲁莽的,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好,我必须时时刻刻提醒你!
有的家长会说,那是对小孩子嘛,怕他们摔跤,或者摸到什么危险的东西伤害到他们。
可是,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当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跟他们说过类似的话语呢?
当大一些的孩子要出门时,我们常常唠叨,多穿点,别感冒了。
孩子很无奈地又拐回去,取了一件外套离开家门。等到外边的时候,对上伙伴、同学嘲笑的面容,孩子只能自嘲地说道:“有一种冷,叫作妈妈觉得你冷!”
2.
长大后的孩子,在吃饭时不小心被水呛了一下,咳嗽不已,家长会说:“慢点慢点喝水嘛!没人跟你抢的!”
孩子被水呛到的时候,常常感觉尴尬不已,希望家长忽略没看到没听到;或者认同自己的感受——被呛住是很难受的一件事。
当孩子走路绊脚的时候,常常希望家长没有看到,或者家长帮忙,扶自己起来就行了。
可是家长常常,扶起孩子的同时开始唠叨:“让你慢点,就是不听!看,摔倒了吧?”
带着一种笃定和抱怨,家长的反应常常是让孩子失望甚至反感。
其实,在孩子们偶尔有一些小小的闪失时,他们常常希望旁观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不希望他们送上提醒和关怀。
3.
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是孩子在这世上建立的最初的关系,也映射着孩子将来长大之后的一切关系,包括手足关系、伴侣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
家庭关系的建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爱,常常决定了 孩子的性格。众所周知,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所有的人际关系中的对错,并不是那个人规定的,而是所有的参与者切身体会的。最高的礼貌和善意,并不一定需要做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而是注意得体和有分寸,以让相对人感觉到对TA有用或者舒服为原则。
亲子关系属于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天然地遵从上述原则。
但是,经常有很多人忘记这一点原则,老把在嘴上的客套和迎合别人,当做礼貌。家长们也常常不注意这点原则,老在嘴上唠叨孩子。
比如在孩子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撒了一点饭在身上;当孩子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的时候;当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瓷碗的时候;或者孩子不小心把自己的衣服穿反了。
再比如大一点的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不小心算错了一道题;考试的时候粗心丢了几分等等。
凡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小心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们就会对孩子说,慢点、小心点、注意点之类的话语。
可是孩子却很迷茫啊,到底要怎样做才算慢点、小心点、注意点呢?怎样做才能让家长满意,才是正正好呢?
4.
众所周知,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生命的最初阶段,都是学着做,都不能做到最好,做得完美无缺的!
如果我们家长常常告诉孩子,小心点、慢点、注意点,就是不停地给孩子进行心理暗示,你就不够好,不够优秀,所以离不开我对你的时刻提醒……
孩子们天生都想有一个好的行为,能够得到家长肯定和赞许的目光和表扬。在他们认识到自己做错的时候,家长再提示一下,那会让他们更加愧疚甚至羞愧,更严重的,会形成心理创伤,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和安乐。
所以说,我们家长要有同理心,对孩子的错误感同身受。遇到孩子犯的小错,我们可以视而不见,不要让孩子难为情,伤及他们的自尊心。
爱孩子,给孩子更多更好的爱,就是要有同理心,体贴、信任、尊重、鼓励他们!
我们要明白同理心的三个境界:
第一层境界: 理解对方所表达的言语、行为和肢体。
第二层境界: 理解对方未表达的情绪、情感、动机和思维。
第三层境界: 默契。给对方此时最需要的东西,同理心的最高境界是让对方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算是对孩子有同理心呢?
首先,父母自身要有完整的自我意识,保持关注、保持好奇之心,深入孩子内心。
其次,父母要保持好奇心,去探究孩子的更多可能性,万万不能执着和片面。
最后,父母在必要时予以确认。我们通过充满好奇的探究之后,便已经对孩子的言语、表情、行为、情绪、动机、思维逻辑有充分的理解,可以达到深层次的同理。
当然,在情况很复杂,或者自我理解不足够的时候,我们还有一项重要的技能叫:确认。
我们可以与孩子沟通、交流,确认他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
就像那句网络流行语所说的,确认过眼神,就知道了!
作者简介:
紫紫天鹅,80后二宝妈,深耕育儿、亲子领域;岁月不饶人,她亦不愿饶过岁月!她用岁月煮酒,只为今日与你喜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