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成多大的事,最终取决于两项能力:
一、规则制定的能力。这是战略性的、真正的谋划,所谓规则制定就是能不能把各领域更多人的利益考虑在内,从而吸引更多的牛人进来。
二、场景营造的能力。这是战略落地的某个应用场景,可以说不管多伟大的愿景,都可以分解成一个个的场景来完成。
但凡涉及人和组织的本质都是这两项。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是能够提出宏大且美好的愿景,并设计好吸引各领域、更多的牛人一起将愿景变成现实,比如刘邦,个人技能远逊于项羽,面对共同的、争天禄的愿景,刘邦规则制定和场景营造的能力超出太多。事实上,史书上的帝王将相以及参与过逐鹿的豪杰,本质上都会归因于这两项能力,至于最后谁能登顶,那是运气。
现如今,伟大的企业家也是一样,比如马斯克很早就财富自由,却在为全人类的未来在谋划,这是最伟大的愿景了吧,然后一点点分拆落地。
此前总结出这两点,但由于一直是惯有的套利思维,没有更深入的体悟,今年以来一系列的事才促使我慢慢想的更加通透。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差不多十年前我回山沟里的老家捐了一所小学,一百万就是一所看上去很漂亮的、比村里的住房都好的学校,但我知道老家作为贫困区落后的是思维、认知和整体的教育水准,一所学校会让学习环境好些,但完全没法改变教育的贫瘠,其实我做的不过是回馈乡里、荣耀家族罢了。
一个人的力量极其有限,公益尤其不是一个人的事。
我从16年开始参与了不少公益活动,直到几年才算完全想清楚,公益就是让公众的善意落在实处的事,但公益想要做大、做持久,是一定要设计好多方都得益的规则,光靠情怀和善意不仅不持久,还很有可能滑向歧路。
大多国家都有做公益避税的法案,好的公益相当于把企业本该上税的一部分用在公益上,这个时候如果觉得企业做公益回馈社会是天经地义就想差了,根本没法持久。如果一个公益项目既可以满足避税,更能达到很好的社会效应,相当于通过某次公益做了一场社会广告,这样的话,当然更能调动企业主动参与的动力。在此基础上继续规则设定,选的公益方向还是符合国家公共政策支持的,比如扶贫,那就又能整合政府、政策、以及专项扶贫资金的参与,两厢结合,政府和企业参与积极性更强,也就能惠及更多的人。继续整合,在向社会公开公益支出以及募资的同时,可以举办慈善晚宴,邀请各界名流参与,就相当于营造了一场激发善意的场景,公众知情,每一分钱都明白无误的流到了符合大家善意的地方。众人发力,事情才会更大更好更持久。
真正的好事情,值得汇聚更多人一起,而想要做好,一定是要有引导善意、激发善意、调动善意的规则制度,而不是靠情怀号召,甚至需要道德绑架。
做事业也一样,调动大家的自驱力才能众志成城,我现在完全理解马云讲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