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
——读通偶得8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时的家书满满的是对亲人的牵挂。人在孤独、困难等不如意之时都会想起自己的亲人,也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但是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还能够给自己的家人写家书就显得难能可贵。历史上的曾国藩家书,近代的傅雷家书都堪称是家书中的典范。在汉光武帝时,伏波将军马援就曾经给自己的子侄写过中肯、至情的家书。
马援,东汉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官拜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他一直到老都在沙场征战,但是却没有忘记对子侄们到底教育。马援在出征脚趾后,给家里写信告诫喜欢发议论、结交游侠的马严、马敦:听到别人过失的时候,就要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名讳一样,之可以听,不可以说。不可以随便议论他人是非,随意褒贬时政和法令。他说自己宁愿死,也不允许子孙们有这样的行为。而且他在信中还举了两个例子,一正一反,教育子侄们该如何做人。第一个说的是为人宽厚谨慎的龙伯高,这个人言谈都合乎礼法,谦恭而简朴,廉正而威严。马援特别敬重他,希望子孙可以效仿他。即便是做不成龙伯高这样的人,也算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另外一个人是杜季良。他为人豪侠仗义,将别人的忧虑当做自己的忧虑,将别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但是他的父亲去世,几个郡的人都去祭吊。马援对这个人既敬爱又尊重,但是却不希望子侄们效仿他,因为这样很容易成为轻薄之士,最后落得“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下场。
作为普通人,亦或是大将军,都可以如此用心良苦的对待自己的家人,不远万里投书教育后代,很值得我们如今的家长反思自己对孩子的陪伴。仔细想想我们除了看着孩子写作业之外,在孩子的做人教育上又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呢?
在历史上,还有一位帝王也曾经给自己的弟弟写下了家书,他就是刘宋时的宋文帝刘义隆。刘义隆有一个弟弟叫刘义恭,当时已经是南蛮校尉,代理府、州政务。刘义隆写信给弟弟,告诫他几点:第一是国家艰难,想保住他们的基业是很难的,所以都要努力;第二是刘义恭的性格急躁偏激,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极力克制。还让他学习西门豹、卫青等人的做法,也提出了任性偏激的关羽、张飞的事;第三就是万一他不在了,要刘义恭好好辅佐他的幼子;第四就是要学会勤俭节约,控制自己的花销;第五就是不要欺负别人,不要恃强凌弱,不要一意孤行,不要滥用奖赏;第六是不要玩物丧志等。这封信从国家大事、处理政务、太子的辅佐到家庭琐事,包括个人的修养,方方面面不可谓不全。一个勤于国事的帝王,一个关怀兄弟的哥哥的形象通过一封家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现在通讯发达了,微信、QQ、电子邮件等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好的交流方式,但是书写书信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会让我们的沟通更真诚,感情也更真实,因为本身字就是一个人的代表,字的书写也会反应出一个人当时的心情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