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当中,马卡尔马,克思说,他用于指导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及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上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变革就到来。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把下面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者哲学的,或者说是意识形态形式的变革。
2.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
谢立中在社会学理论一书当中,将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大致概述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形态理论,二是社会变迁理论,三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在对社会形态进行分析时,使用到的基本概念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以及社会形态。基于以上基本的概念。马克思又提出以下几个基本命题:
第一个命题是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要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第二个是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要和经济基础的状况相适应
第三个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其次是社会变迁理论。马克思认为,不存在着永恒不变的,一般社会存在着的只是一些暂时的,历史性的社会形态,历史就是各种社会形态,在一定的规律作用下依次更替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或冲突,这是由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以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出现了本不相适应的情况。改变现存的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便成为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重新恢复到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依照马克思的推理逻辑,判断一个社会形态是否或者能否发生改变的根本标准,只能是看他是否符合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马克思因此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尽管社会变迁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要有意识地进行活动的人来承担和完成,但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但人的历史作用永远不能超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限定的可能性范围。
马克思又介绍了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和未来方向,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认为,资本主义之前和之后人类社会已经经历或将要经历的几种所有制形式首先是部落所有制,第二种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三种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第四种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即将要经历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最后是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是从特定生产关系当中形成起来的,那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的集合,是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的与利益阶级相对立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共同关系。他认为,阶级与分工有着密切的关联,阶级起源于社会劳动分工,阶级本质上就是由于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一些社会集团,阶级关系,本质上就是分工的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与生产力的发展之间自然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经济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阶级关系的产生是以剩余劳动产品的存在为前提的剩余劳动产品已经出现,但又不够丰富的结果。阶级关系虽然起源于生产过程,但他并不局限于生产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任何一类积极性生产关系都会要求有一定的政治法律思成思想上层建筑来为他服务,因此在阶级社会中,国家和法律都必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样,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阶级斗争既存在于经济领域中,也存在于政治和思想领域中,但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而展开的。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不过是他一般社会学理论在阶级社会中的应用而已,是从属于他的一般社会学理论的。
3.马克思谈现代性
马克思在讨论现代性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资本主义及其后果,他认为现代社会主要理解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与生产力关系相适应的一种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是以剩余价值为最终目的的。资本主义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剩余价值是通过劳动力来进行获取,资本家通过生产和交换过程所能够获取的剩余价值数量主要取决于他所雇佣即剥削的工人的数量和他对工人剥削的程度。马克思继续指出,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增长,相对剩余价值的增长依赖于生产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不断的发生彻底的革命。但机器大工业这种新的生产技术方式也为资本主义的生存在和发展施加了重大限制,还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在实现剩余价值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生产的整个领域或大部分领域有问题,那么,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就将陷入困境或危机当中。马克思指出,这种资本主义整体经济秩序得以正常维持所需条件的周期性,正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必然面临的遭遇。他指出,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周期性破坏的三种因素,第一种是社会部门之间的比例性要求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二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与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趋势之间的矛盾,第三是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而言不断趋于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形式转变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形势。
马克思继续指出,克服危机,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需要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但最根本的是要改变现存的经济制度,将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应该怎么实现,恩格斯和马克思从来没有做过很详细的。说明,但是他们勾勒了社会主义的大概内容。第一是消灭了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所有制生产资料及其劳动产品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由社会,根据全体成员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共同加以支配。
第二是消费资料,按照每个社会成员的实际需求进行分配。
第三是商品经济以及与此相连的货币制度和市场体制也都将消失
第四次消灭了固定的劳动或职业分工
第五是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
4.马克思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最后来谈马克思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及其引发的争论。如果说在人类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部分人对于他们的人类思想和社会实践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人们无论如何加以高估都不会显得过分的话,那么马克思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自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就一直是现代思想和文化领域中影响最强大的和最广泛的一股社会思潮,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不仅仅指具有思想或学术方面的影响,他还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实际历史进程,马克思对社会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它揭示了经济因素,或者说物质生产过程在社会生活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生产关系在社会整体结构当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冲突,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人类历史演变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为我们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