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孟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农民伯伯为了让自己家的田里禾苗长得能快一点,于是很有热情地把禾苗全部都拔了一遍,谁知道结果十分悲惨,禾苗很快地就枯萎了。农民伯伯揠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你再有劲,做得再卖力,也不会得到预想的效果。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从小就听说过这个故事,这个道理也被认为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于是我们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习惯性地把这条道理不知道忘到哪里去了。
二、
这两天我有一个小伙伴励志学习英语。本来她的英语水平挺一般的,差不多大学四级的水平,别说阅读个长文章了,现在再让她去做高考阅读,可能都不太读得懂。然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姑娘上来就直接使用托福教材了……
我十分清楚,在一个人下定决心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旁边敢有质疑的声音,那就是变相树敌。平时聊天的时候最好也别老讲什么道理,惹得人烦。我跟这个小伙伴关系超级好,我并不想跟她产生什么矛盾,但我还是忍不住在背地里想要说说这个事情,学英语不是这样学的啊……
我不知道这位现在的学习过程怎样,但以我的经验来说,她现在应该是在枯燥和痛苦中煎熬。除非她相当有耐心,或者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些不被我发现的受虐倾向,否则这是一个很难坚持下去的事情,至少对于我来说很难。
我有很多学霸朋友,他们在面对英语水平相对差一些的人的讨教时,给出的建议出奇的一致,就是把单词量堆上去。说起来堆单词量是一个相当枯燥的事情,傻背。然而就算是傻背单词,也要面对某个单词到底该在怎样的场景下使用这个问题。好比confidence这个词,我们按照单词表背了半天,知道是信心、信任的意思,然后看到一个词叫做confidence man,如果只是靠自己背的单词去理解,鬼能知道这是骗子的意思。
学习语言,回忆我们自己学习汉语,再屌的孩子也不是通过背来学习的,刚开始也一样是从画册,然后逐渐升级到图画故事书,升级到漫画,升级到小说,再升级到比较晦涩的文字。那么在学英语这件事上,我们又哪里来的自信上来直接就要去看那些晦涩的文字?这不就是揠苗助长么?不是我说,托福里的阅读材料,很多时候就算翻译成了汉语,也要思考一下文章到底在说些什么。作为一个差不多四级水平的小雏鸡,凭什么就应该看懂这样的材料呢?在理解起来特别困难的情况下,如果自己没有受虐倾向,放弃就只能是分分钟的事情了。
我知道很多人在大学时期好好学习过英语,耐着性子已经把水平练到很高的级别了,甚至读一些英文原版名著都没有问题。可那是别人,当事情具体到自己身上,自己到底有没有那个能力,其实是需要打个问号的。于是,我们为什么就不屑于从看图画故事书开始呢?起码图画故事书里的生词量不那么多吧,而且单词的应用场景都画出来了,根本不需要自己想象。遇到不会的单词,现在查单词的软件那么多,排查就好了,就像自己当年学习汉语一样。之后水平高了,原版美漫可以看了吧,就算美漫没意思,英语小黄漫看看也是一样的道理呀。能看懂了,再开始排查原版的《哈利·波特》。《哈利·波特》没什么问题了,继续排查原版的《冰与火之歌》,要不了多久,英语水平呼啦就上去了。
学习英语就应该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禾苗是一点一点长高的,如果一口气直接拔起来……想想就觉得痛苦。
三、
现在有些网友特别喜欢在网上求大咖给他们列书单,因为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通过阅读变得跟大咖一样牛逼闪闪。然后,大咖们列了一堆书单,网友挨个买回家,焚香沐浴,正襟危坐地开始翻看阅读。结果呢?撑死100页。
为什么会这样?揠苗助长。别看是书里的内容全都翻译成了汉语,很多被大咖认为的好书,其实都是需要门槛的。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抱怨过,他之前听说《游戏改变世界》是一本很有启发意义的书,于是找来看,结果读了一年都没读完。我问他为啥,我觉得这本书根本没有任何门槛啊。他跟我说,第一,他几乎没打过游戏,书中举的例子基本看不懂。第二,他对心理学没有任何研究,书中原理性的介绍一样看不懂。第三,书里列举的数字都太大了,动不动就是百万千万的,根本想象不出到底有什么意义,也就没有什么感觉了。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整本书在他看了一半的时候,前面都讲了些什么全部忘光光,最后只好扔到一边去了。
这里的道理跟学英语一模一样。书的作用是拓宽人的视野,改变人的认知。但是在改变认知之前,也要求了读者在阅读之前得先有所认知。然而人们往往不自知,以为只要读了名书之后就能瞬间提升。我就见过无数平时基本不读书的人,上来直接就整了一本厚厚的《资本论》,声称是要了解共产主义的核心思想。结果呢?他们可能连商品和货币的概念都没搞清楚就歇菜了。
不过可喜可贺,他们揠苗助长的心情依旧十分热烈,还是孜孜不倦地去问大咖们要书单……在我看来,没事去看看东野圭吾的小说,都要比辛苦地去找那些自己看不懂的书要强得多。
这里就特别想要提一个有点让人相当不爽的观点,孔子说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意思大概是讲不要要求一个平民老百姓拥有士大夫一样的礼数和觉悟,因为庶人根本就没有那个认知能力。这些人是无利不早起的,只要听说高速翻车了,全村出动,洗劫一空。所以就不要跟这些人讲道理,讲了他们也不会听。
现在的年轻一代接触互联网早,至少被各种奇葩观点洗礼过,这时再看那些接触互联网相对较晚的爸爸妈妈一辈人,他们转发的东西总是让人感觉有点极端,有点三观不正。想想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可不就是他们只能理解得了那些非黑即白的言论么?可不就是他们只能认识到那个层次的观点么?现在有很多大咖总在说不要去看鸡汤文,不要去看成功学,那些都是精神鸦片。要看就去看干货,去看那些真正能让自己学到东西有所进阶的东西。站在大咖们的角度来看,这话是没错。但是问题在于,对于一个平时基本就不怎么学习的人,让他们直接去看那些所谓的干货,能看得懂才算怪了。
我家有个老年人曾经给我发过一篇说中国教育有问题的文章,主要观点就是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十分先进,教育出来的孩子都自立自强敲有礼貌。我觉得这个作者的观点太偏激,于是我把万维刚的《能把穷人变成正常人的教学法》转发给他看,然而效果十分出乎我的意料,这篇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三段写着“想要做个正常人,你只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先结婚后生孩子;第二,从高中毕业;第三,有份全职工作。”我家这位老年人说这篇文章净瞎扯,高中毕业能有什么出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之后我就意识到了,我对这位老年人期望太高,有点揠苗助长了。所以结果就像是用士大夫的礼去要求庶人一样,对牛弹琴。
既然这样,那就让他们看他们喜欢东西好了,又何必强求他们理解他们不理解的世界呢?觉得励志鸡血视频好看,那就让他们看好了。觉得心灵鸡汤沁人心肺,那就让他们沁自己的心肺好了。觉得成功学给人力量,那就让他们充满力量好了。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现象,至少他们正在路上,或许有一天,他们会发觉到是自己之前太偏激。但如果我们在旁边一直揠苗助长,把他们的热情都掐没了,那他们就永远地偏激下去了。
四、
群众的眼睛在评价别人的时候都是雪亮的,不少人都察觉到了,现在的社会十分浮躁。浮躁的表现是什么?不就是急于求成么。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无数姑娘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得到什么脱得几乎精光拍一堆让人浮想联翩的照片。可以看到无数小伙不是为了做成一个什么事情,而是为了得到什么拍着脑子想出一个点子就跑去VC那里要钱搞事情。一夜暴红一夜爆富的想法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似乎自己就是这种童话故事的主角了。他们忘记了古时候有个老头把他家所有禾苗全都拽死了的故事,疯狂地拽着自己,根都拔出土壤了依旧没有任何察觉,真觉得自己只要被拽了这么一下就能飞上天了。他们忘记了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的,忘记了培养自己最根本的能力,忘记了站在高处需要有所积淀。
道理向来都是很简单的,可事情具体落在自己头上呢?还是好好想一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