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苏轼放在现代,他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名大艺术家、时尚达人、意见领袖、美食家……
即使放在社交媒体上,也因应该是妥妥的一名流量大v,甚至是流行文化中被万人追捧的偶像。
作为苏东坡的头号粉丝,著名国学大师林语堂评价他:“世间不能无一,难能有二”。
我们爱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的文学作品,他的书法,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对生活的态度和品味,正是这些让他走下神坛,走入我们的心里。
所谓的品味,是对人生、生活的态度,归根结底品味就是对“衣、食、住、行”的态度,这才是人类最本真的美——生活美学。
我国台湾知名画家、作家、诗人蒋勋在他的《品味四讲》中认为“美”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应该是你的眼睛、耳朵、视觉、听觉,可以听到没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
尝遍人生百味,方解生活真谛
作者说:一桌子菜肴中间从前餐到甜点,其实就像是一个人的搭配。你会发现少不掉甜,少不掉酸,少不掉苦,少不掉辣,少不掉咸,各种味觉搭配在一起,才是完美、丰富的人生,生活的美学才也真正得到一个完善的处理。
这应该就是蒋勋老师对于与生活中美的理解。
美是一种多种元素综合而成的,而不是某一样的专属。
就像甜味,所有人都喜欢甜,但是还有一个字:“齁”,甜味太过浓郁了,就变得齁甜,孔夫子说:过犹不及,就在于此!
人生何尝不是一桌子菜呢?而生活中的美就在于酸甜苦辣咸,缺了谁都不完美。
回顾苏东坡的人生,作为一名美食家,他对人生的感悟或许就是从食物的味道中得到的。
东坡肉、生蚝、羊蝎子,无论身处顺境逆境,他都能在食物中找到最美的味道!
春风得意、落魄潦倒、悲痛欲绝、孤独悲苦,哪一份滋味儿没有尝试过?
在他眼里,所有生命的经历都是他人生旅程中绝美的风景。
蒋勋在书中的这句话应该就是对苏轼的美最恰当的评价:美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从容,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豁达。
即使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海南,还能让他觉得“海南万里是吾乡”,能把苦哈哈的日子过得自足自乐。
也正因为尝尽人间百味,让他发现了生活中的那份美,才会有豁达、开朗、浪漫的苏轼,才成就了我们心中的苏东坡!
心在哪,家就在哪
国人很喜欢用“窝”来形容自己的住处。确实,和所有动物一样,人也需要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就如陶渊明的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这个“窝”不需要富丽堂皇,也无需金砖银瓦,只要用心,有家的感觉。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住宅之美,除了精巧设计,用料精良,最重要的,还是有一个一家人聚在一起、让心灵得以相互沟通的空间。一个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环境。
蒋勋说:“窝”的感觉,你特别会觉得因为它有个亲切感,你所熟悉的空间、你所熟悉的环境;尤其是天气冷的冬天,你会觉得有一个被窝,又是“窝”这个字,都让你觉得有安全感;然后你可以窝在那边,读你喜欢的书,听你喜欢的音乐,那种开心就是你有一个熟悉的环境。
当年,苏东坡在儋州被从官舍逐出,当地那些穷读书人的子弟和他一起亲自动手盖了三间“桄榔庵”,白日和儿子苏过读书写字,夜里躺床上听黎民猎鹿的声音。
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苏轼带领大家一起种田,还托人从中原地区带来谷种,并把曾在黄州发明的插秧机进行改良供大家使用,这便是海南岛的第一个插秧机。
宋诗有云: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
身处天涯,苏轼的那三间“桄榔庵”替他遮蔽了风雨,也为他三年的谪居生活提供了一处精神之所。
而苏轼也用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平淡的人生态度,心经营着这个简陋的家,经营着和这个家有关的邻里关系。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有了随遇而安的态度,再清苦的生活那又如何?
此处体现出来的美,就是作者所言的住之美。
用心灵和这个世界对话
蒋勋是这么解读“悠闲”二字的:“悠”的底下是指心灵的状况,是一个和自己心灵对话的过程。
《诗经》中的“悠悠我心”就是让我们能走出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和外在空间的对话和感悟。
而“闲”字则是门字当中一个木,想象在老家门口的那棵大树下靠一靠,在树下走一走,乘乘凉风是一种何等的惬意。
这个“闲”是一种自足的、充满自我选择性的满足感。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宦游和贬谪经历,他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了90多座城市都留有他的足印,可以说一生都在路上。
万卷书、万里路,在他身上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荣耀、挫折,都不曾忘记他,担任过知州、尚书,也曾经历过九死一生。
他从中国的最北端到中国的最南端,从北风呼号到铄石流金。
可是即便如此,他还能路途中吟出“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的诗句。
如此“悠闲”的状态,是来自他的内心。
在那一条条逆境中的旅途中,苏轼并没有被境遇所影响,他有他心中的美,非常清楚地确定自己的选择和需要,细心体验生命旅程给自己的每一次呼吸和感动。
作者说:人生需要刹车,需要不断地刹车。
所以苏轼在自己人生抛物线的下行道上,通过一次次地看“缺月挂疏桐”,一回回地“对床夜雨听萧瑟”,及时踩下刹车,看看生活中的美,维持他自己的方向。
蒋勋最喜欢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名称,叫作“亭”。爬山的时候忽然会有一个亭子,或者走到溪流旁边忽然会有一个亭子,你发现有亭子处就是让你停下来的地方。
苏轼一生漂泊,旅途中在多少个“亭”中停留,相信他路过的每个亭都能让他驻足,欣赏亭子为他定格的绝妙风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应该说,所有的美,都是在于自己的心境,如果心境没办法保持在一个比较“悠闲”的状态,那么衣食住行拥有再多的物质性改善,也无法带来满足感。
这份满足感,也只有靠自己才能收获!
结语:
斯人已离我们远去,千年之间,岁月斗转,物是人已非。
但不变的还是人类对美的认同和欣赏,这都是源自于我们自己,从感官到内心,所以才会对苏东坡的一切喜爱至此!
而《品味四讲》中所要传达给我们的,就是这种生活中带给我们的平和与感动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