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1.去市政递材料
其实人还比较好说话,而且中间有传错的地方,他也帮忙处理了。是个挺可爱挺率真的小姑娘的,嗯,我让他把书什么的收好,他在那边复习,他的司法考试。我也很尴尬啊,说这些东西。
但是我觉得他今年司法考试过不去,我真的特别担心材料会出问题。大早上的,老师就在那边弄这些东西~我最后也没有再审核一遍。
2.工资
你知道他说这个月给你3500,我当时就凉了,就问了一句“为啥呀”。他说你问这干啥,给你你就收着。
老师奖励了1000,有你的一半,倩倩不收。她说“事出反常必有妖”,我慌死了。弄完,中午我俩吃盖浇饭,我把钱付了的。他也没有特别不开心我觉得他不至于把我开了吧,好歹我把办所材料给他都弄好了,不至于过河拆桥吧。如果是几率不大,我就当没发生这件事了,就傻傻的就行。我最近应该是没惹到他,也没惹到其他人,嗯,是这样。这个事情暂时不要和别人说,我要是被辞退了,多丢人啊。
他说以后不少去市政那边,办社保,缴税,还说他选的位置好,不东不西~还说哥考试很厉害,做案件不行。
她后来分析了,应该不会辞退,要是辞退的话,他会多给你点钱,然后会跟你聊会儿天。说说你在这儿的情况,反正就是临别赠言。看来老师现在已经接受你了
3.倩倩工作也不好做呀
她和我抱怨了很多,她是月底入职,所以没有多少工资呀。而且和他一个
一个研究生学历的人,在这儿干,拿着2k来块钱的工资,家里还有老婆孩子。我在那儿忙着,他在那儿玩手机,电话响了也不接。需要实地送的,他不想去,非得拖到最后再去,匆匆赶的跟啥似的。去院里送个东西也不去,让实习生去。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之所以混成这样,肯定是因为他自己的原因
4.最近在关心“河南考生退档事情”
SZP的发言#北大招生办退档风波#这件事情,朋友圈里有几位老师一直在关注并发声,起初我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也作为河南人民的一员,裹挟我关注此事的理由是单纯的,我为此感到不公,感到多年以来对河南考生的歧视又一次被坐实,再次对低分考生带上有色眼镜,但信息来源多元化以后,更因为尝试用法律人该有的思维,细细品味以后,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个很典型的法律问题。
这就好比个体正义与程序正义一样,国家设置“地方专项计划”的目的就在于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前提之下,国家通过政策的帮扶,使得一批偏远贫困地区的考生,以较低的分数进入一些优质的大学,使得他们有更大的机会完成阶层的跨越,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正如前段时间刷屏网络的清华毕业女孩演讲,当年的她接受了国家诸多政策的帮扶才进入清华大学,如今她选择去西部支教回馈社会,这些人才不排除有出国流失海外的可能性,但可能性更大的是成为脱贫攻坚的助推器。
所以说,既然规则就是“达到相应分数线即录取”,就不能因为个别年份的“大小年现象”造成的断档就拒绝录取,可能与其他动辄650+的高分学霸相比,这两位考了500多分的考生成色实在一般,也有可能难以适应高手云集的北大学习生活,但这应当是学位管理制度该管的事,他们个人可以选择申请退学,成绩连年红灯校方可以依规强制退学,但这绝对不是北大招生办的一句“该考生成绩一般难以适应学习节奏”就能够搪塞过去的。
我想表达的观点就是,这些专项计划政策就好比法律法规,立法者制定它们的时候固然带有个人主观意志,但一旦它们脱离立法程序颁布实施,就不该有一丝一毫的个人主观感情,可能有考生通过了制度的漏洞以低分进入了最高学府,也可能有罪犯钻了法律的空隙逃脱了应有的制裁,但在立法规则没有通过正当程序修改以前,考生就该上名校,后来功课不好退学是另一回事;罪犯只能逍遥法外,后来再审被抓也是另一码事。
唠叨这么多,最想说的是,我们中国最不缺少的就是人情味和个人主观意志,人们总是相信,规则的改变不就是领导一句话的事么?而最缺少的就是对规则的遵守。
但请别忘了,规则可以长存,青天大老爷不一定长寿。
5.我下午的时候把杯子都洗了一遍,我get到了洗杯子的诀窍了!
就说不要再去徒手捞那个杯子了,太烫了!最好还是选择去,把被子消毒之后往旁边灌凉水,这样的话,一边灌一边倒。唉,烫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