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定】篇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戒、定、慧】乃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成真成圣成佛作祖之至要窍诀,无上法要!

【戒】是定的前提条件,【定】又是开启大觉智慧的钥匙。

生活尘世间居家的行者,较之出家人持戒更难。因为在家行者,尤其是刚刚跨进门槛的行者,居多环境限制及业力使然,难免不由自主地犯戒出错。

佛陀哀悯众生,在《楞严经》中提出了:“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的次递修行法门。实乃后来修行者之福音洪钟。

然【摄心为戒】要法:唯返观觉照省察存养者,恒久秉持“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践行,长年累月熏修,终有无明顿消,无有恐怖且自在无碍的时候。

【因戒生定】行者一旦因戒获得真心自在,定境也就会自然显现。

程颢(程道明)的定性书说: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其大意是:人的本性或如来觉性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就像一面光亮无暇的镜子,用这面如来觉性的境子去应答人事、处理事物。自然没有内外之分别,静定一如。

然而,与其说是内心定而不是外表定,不如将内心与外界两者全都忘掉。

将内心的我与外在物两者全都忘掉,自然而然地清净无所事事了。

无所事事则【定】,哪里还有应酬人事物的疲惫与困惑呢?!

人之真心即如来本性原本就是【定】的。

之所以【定】不下来,皆是由于我的妄念丛生产生的疲惫与困惑所致!

倘若做到止住妄念反存真心,就没有什么人事物能够搅乱,此心自然就【定】了。

云门禅说:修习禅定有四种境界。

初禅达到杂念不生,即【念住】。

二禅要求呼吸几近停歇,称为【息住】。

三禅则须修至百脉流动极缓,谓之【脉住】。

四禅终至万象皆空,身心具无,寂然入乎大定之中!

我们应须知晓定中的要义有三点:

一者叫做【天生定】:
即人的真如本性寂然无物,本来不动。

二者称其【修成定】:
即通过修炼,涵养本源纯粹,自性清明洁净。

三者称为【宇泰定】:
即心胸宽广,循理处事,而不生事。

庄子说:这【宇泰定 】呀,是天之源头所闪耀的光辉。

古之得道的人,用恬淡安然培养心智。智生则入无为而无所不为之境。

仿佛似睡非睡那种状态,世间是非宠辱、得失成败全然不知,身心寂然不动,此即佛家【心一境性】的三昧时或三摩地。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以上这种境界,从因讲称为止观,在果言则叫做定慧。

白鬓老人说:
   
所谓的两忘。就是孔子学生颜回的坐忘!
   
行者一旦能够坐到物我两忘,哪里还愁【定】不下来?

覚明居士:

定字虽简却甚难,若达非圣亦超凡。

格物致知循至理,积功累德续泉源;

摄情归性实要务,止观存养勤修禅;

学人立定金刚志,消业除障善定还;

动静皆定祛烦恼,内外两忘乐悠然;

止念存心观自在,云门四禅大定圆;

定境须晓三层界,天生修成宇泰传;

效法古贤恬养智,智生无为上法船;

似睡非睡寂不动,心一境性三昧团;

止观缘致物我忘,戒慎常存定慧全!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 第12天  覚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