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三水莘田村的励志园里
22株百年古树静默生长
其中树龄达125年的 “尚书怀” 荔枝群
是珠三角农耕文明的 “活化石”
清代年间,莘田村先祖
从福建引种这一优良迟熟品种
在祠堂前种下这片“功名林”
红荔映古村:一幅会呼吸的时光画卷
六月的佛山三水莘田村,荔枝园里125年树龄的“尚书怀”古树群正缀满果实。粗糙的树皮龟裂如岁月的刻痕,却托举着簇簇晶莹果肉——单株年产最高达200斤的荔枝,咬开时蜜甜的汁水顺着指缝流淌,像极了六代人守护的记忆。
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荔叶,在青石板路上投下碎金般的光斑,干净整洁的乡村风貌与枝头摇曳的红荔相映成趣,恍惚间,清代先祖从福建引种时埋下的“功名林”愿景,正以最鲜活的姿态生长。据统计,三水莘田村共有在册古树名木22株,其中,励志园内有8株树龄达125年和1株树龄达120年的荔枝古树。此外,励志园还分布着41株树龄超50年的荔枝树。
八十多岁的村民李婆婆常坐在古树下的石凳上,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摩挲树皮:“我出生时就有这些树了,以前生产队分荔枝,哪棵树属哪个队,大家都非常期待荔枝成熟。” 那时节,荔枝成熟的甜香弥漫整个村落,孩子们在树下追逐,老人摇着蒲扇讲古,树皮上斑驳的印记,更是“宁可挨饿不砍树”的无声誓言。
驻村第一书记梁恒康站在荔枝树下回忆:“村里的老人说过,旧时饥荒,大家都舍不得把树砍了换米,大家都觉得古树庇佑着村子。”
这片荔枝林,曾见证中国军民举起抗击外侮的大旗。荔枝林不远处,原莘田村小学旧址已成为三水区红色地标,抗战时期曾有中共地下党员在此活动。如今,这片见证过家国大义的荔林,在红荔与红旗的交映中,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从“功名林”到“励志园”:树皮里藏着的文化密码
清代莘田村先祖引种“尚书怀”时,或许未曾想到,这片荔枝林,会因村里出了举人而被赋予“鲤跃龙门”的寓意。“功名林”的名号传开后,不少村民还笑称:摘一颗荔枝寓意“金榜题名”。这种崇文重教的传统,随着古树年轮生长,演变成如今的“励志园”——斑驳的树皮成了教室,饱满的果实成了教材,荔枝成熟季,村民和游客可以古树下听老党员讲古树与村落的渊源。
“你看这树皮,像不像刻着‘守护’两个字?” 梁恒康指着一株古树上自然形成的纹路,“六代人里,有人在树下娶亲,有人在树下启蒙,有人带着荔枝干闯南洋,却把树根的土揣在怀里。” 这种血脉联结,在2024年古树群改造时被保留了下来,让乡愁有了具象的载体。
当“党建红”遇上“生态绿”:老树发新芽的现代解法
2024年的古树群改造,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各级部门一致同意,通过“修根系、复树势、美环境”的科学管护方案里,给古树建立“健康档案”;社区成立了由党员和志愿者组成的网格小组,还有护林员定期巡查。“以前靠经验,现在靠科技,但守树的心没变。”梁恒康说。
改造后的荔枝园,成为了“励志园”。党建设施与古树保护牌相映成趣:红色的研学指示牌旁,是“古树名木保护牌”上的年轮档案;科普长廊里,是莘田村村民在抗战时期展现的“铮铮铁骨”。这种“党建+生态”的模式,让古树群成了佛山首个“党建红+生态绿”古树保护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游客们不仅能摘一颗古树荔枝尝鲜,还能在老党员的讲述里,听见树皮缝隙间漏出的百年往事。
老树结新果:
绿水青山里的振兴密码
如今的莘田村,古树群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引擎”。村民开发的“古树+”系列产品里,周末的“研学游”里,孩子们在这里探寻荔枝的生长脉络,聆听红色党课的历史回响,游历古村的岁月痕迹。
李婆婆摩挲着皲裂的树皮,眼角的皱纹笑成了荔枝壳的纹路:“哪曾想啊,这些陪我长大的‘老伙计’,如今枝丫间挤满拍照的镜头,比当年生产队分荔枝时还热闹呢!”
但比经济收益更珍贵的,是村民对自然的敬畏从未改变。李婆婆说:“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要守好,更要让后代看见。” 2025年,莘田村凭借古树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入选“全国文明村”,那些在清代被寄予“功名”厚望的荔枝树,如今正以“生态”为名,结出乡村振兴的甜美果实。
在莘田村,红色记忆与绿色根脉正编织成一张鲜活的文化图谱:游客踏入荔枝林,指尖触摸百年古树皲裂的纹路时,耳畔会响起老党员在树荫下讲述的抗战往事。未来,莘田村在用好红色资源的同时,将活化历史古迹,保护古树名木,保留村民的文化记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开设研学线路,让更多人读懂莘田村、爱上莘田村。
【文末互动】你知道佛山还有哪些藏着故事的古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与古树的相遇,让更多人听见时光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