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是不同的。”这是托尔斯泰书的第一句话,也是促使许多读者读这本书的名言。我以前看过《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版本,但我没有读过原著。但当我读完最后一页,我才悄悄放下这本书,不由自主地偷偷为这样像宝玉一样的女人却失去了她的色彩而叹息,安娜用宝贵的生命来换取所谓的爱情,真的值得吗?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圣彼得堡的一名高级官员,虽然比她年长20岁,但他有着崇高的地位。她有一个非常聪明的8岁儿子,而且儿子很爱她。
然而,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与渥伦斯基在莫斯科相遇,就发生了一场奇妙的碰撞,渥伦斯基让安娜陷入了无法摆脱的爱情。
与此同时,崇尚“爱情至上”原则的安娜也愿意经受对她的社会道德批评,但渥伦斯基却碍于社会舆论逐渐对安娜冷淡。最后,安娜历经这段“婚外情”的绝望,选择了在铁轨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的爱,明知不可能,但就像一种毒药,无法停止。在这场爱情比赛中,她受到了渥伦斯基的影响。当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时,卡列宁的封建保守主义的反应引起了安娜的不满。
也是从这里开始,安娜更加坚定要把握自己的爱情。安娜过去很快乐,很活泼,但现在她忍受着折磨和痛苦,她的情感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命运总是变化无常,造化弄人。
如果我是安娜,我想我会像她一样为爱疯狂。毕竟,没有人愿意与一个没有爱的人共度一生。当然,安娜也很勇敢,当她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渥伦斯基身上时,她的悲剧便注定了。
这时的她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她被社会束缚住了,她所追求的自由恋爱是不被理解的,我在想如果社会不那么令人失望,安娜的命运会不同吗?
当我看到安娜和渥伦斯基住在乡下,这种歇斯底里的不安和怀疑让我觉得安娜可怜无助,这是时代的悲剧,她没有独立的个性,把爱情当作她生活的全部,这种心态和人设的结果一定是悲剧性的。对这个世界来说,如果女人不能独立,只是一个男人的附属物,但却将爱情当作人生的全部,这是危险的。
有些人认为基蒂是幸运的,因为她嫁一个合适的男人。我觉得基蒂的幸福与其他人无关,列文只是给她幸福增加了一点色彩。基蒂和安娜最大的区别是,基蒂知道什么是爱,或者说基蒂明白自己更爱什么。
在安娜的伴侣不在的情况下,她疑心重重,无止境地自怜,想着她有多痛苦,希望她的伴侣能分担她的痛苦。虽然基蒂也因为列文不在身边而寂寞,但她首先看到的是列文的不快乐,所以反而催促列文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她也可以让自己忙碌起来,不盲目地沉溺于爱情。
我相信,有很多这样的人,在打破自由约束的同时,也受到更大的约束,在封建伦理的约束和资本主义自由之间挣扎。他们被夹在中间,被折磨致死,是不幸的。
值得思考的是相比之下,其他两个极端的结果:敬畏封建的能够获得平静;而另一种对周围漠不关心,却能够肆无忌惮享受自由的喜悦。